特权的任性比周洋的贪心更让人忧惧
(2010-04-10 17:35: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7日,长春市政府为冬奥冠军周洋举行庆功会,吉林省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问周洋“还有啥困难”,周洋说:“我父母还没工作。”高书记当即表态:“相关部门领导都在,可以解决一下了。”当天,周洋到朝阳区政府奖励的94平方米新家察看。面对网友倒戈,周洋的父母很上火,“孩子就是那么一说,没想那么多……她孝顺,这姑娘我们没有白养。”(4月10日《新晚报》)
我注意到,有人对网友的这番倒戈感到不解——周洋不外乎在继续实践其“夺冠为了父母过得好些”的孝女路线,有啥惊诧的?换上谁在送到嘴边的这块“能解决父母工作”的肥肉面前,都会难以克制、伸手笑纳的。我也认为,周洋这样做,没啥贪心不贪心的、觉悟高尚不高尚的,作为一个90后女孩,能体谅作为40、50后的父母求职之艰,没能以奥运冠军之身避嫌,顺势接过高书记的特别关照,倒在情理之中。
只是我认为网友的倒戈很正常。因为,人虽然是自私的,孝敬父母更无可厚非,但任何事情得有个度。如果“度破”,那么随后的情形便没完没了。周洋获冠后,仿佛瞬间成了长春这座城市发出竞技体育光芒的发光体,省市奖金超三百万元,加上国家的奖金和跟上来的众多代言费,其身价据说已过700万之巨。按理说,“度”在此时该出现了,但周洋似乎有将“孝女路线”延伸到极至的迹象。这有个完吗?她父母老了,你再要几辆车,几个保姆?这不成了一荣俱荣、一败俱败吗?
我这样说,或许对年少的周洋显得颇为严厉,但周洋这回的率真表达却戳痛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就业不公”的神经。浑身充满成功者光辉的周洋,之所以清醒地意识到“有困难要早说与明说”,便清晰地折射出我们社会就业生态中较为严重地存在“好岗、肥岗、稳岗”分配不公现象。这些耳濡目染的“不公因子”几乎传导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便长年在训练场挥汗的周洋也概莫能外。所以,我们可以想见,社会在构建就业公平的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
最近,各地频显“最牛内招”现象,实际上就是周洋向书记开口为父母要工作的真实写照。一些机关事业单位或带有垄断意味的国企领导,他们之所以能解决高书记临时打招呼的“关照对象”,不外乎还是因为他们手中有能顺利解决的“关系指标”。对此,不仅高书记知道,而各机构的领导也心中有数。不然,高书记不会当即发出这一解决问题的指令。手中握有类似指标者,除了完成极少数上级交办的特别任务之外,多数将其作为囊中私物,进而把它当作完成“裙带关系”的工具。
一些地方机构的领导将这种裙带关系发挥到了极至的程度。一些稳定而殷实的机关事业在编岗位,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内部互助”之路。首先安排子女,即便这些人员只有“幼儿园本科”文化;其次照顾远亲,再次横向嫁接社会关系,不同事业单位领导子女、亲属之间铸起“友情换岗”联盟。一句话:各强势单位的领导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推开体制内的大门让“外人”叩门而入,而周洋的父母跨阶进入,纯属特例与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