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红包奖励“独立”不如资助寒门学子
(2009-09-10 17:55: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俗话说,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虽然这年跨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是90后一代,但他们毕竟是18岁的成年公民,其自主能力的培养的确重要,实际上也关系着我们社会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想出这一扯人眼球的为“独立”进行价值充值的招式,颇有点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看起来是针对孩子,实则是在点拨家长,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来诠释“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谛——表达亲情时,要适当放弃。
但派发红包的作法仍有两点瑕疵。其一,对“送子上学”的价值判别过余感性。窃以为,对此应区别看待,不能一概批评,更不能简单将其作为一把孩子是否独立的量化标尺。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自己的独生子女考上大学,为人父母者当然欣慰有加,我们不妨将这种行为表达,看作是父母高兴心情的延伸。况且,这批四五十岁的父母中,当年未上过大学的不在少数,此时一家人抱喜送子去京城念书,其中包含更多的是伦理亲情与好奇心。
我们不能说由送子读书的自主能力就一定不强,而孩子自己来上学的自主能力就一定强,这样的简单判断缺乏充足理由。我认为,对此我们应理性对待,像武汉某高校父母开着豪车送子女,提出为孩子建立独立卫生间的要求,就不仅是一种“资本耍横”,还是对孩子的溺爱;有些来自农村的父母,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跳出农门,不远千里送子上学,完全是他们躬身田垄近半生后,看见孩儿考进首都的高校而打心眼里高兴。此时,父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便是将快乐延续一阵子,暂搁下农活到京与孩子一道乐呵乐呵。
第二个瑕疵,这种做法摇晃着商业秀的身影。“同等价值的手机充值”这句话便蕴含商机,在电信竟争激烈的今天,在商业策划高招纷至沓来的当下,我们不得不怀疑其间存在演绎“商业故事”的可能。教书育人适当扯人眼球没错,但如果打着“奖励独立”的幌子,私下里却做着“利益均沾”的小动作,一旦这层窗户纸被捅破,就会让大家都感到尴尬。
事实上,大学真要体味苍生,就该切身知悉大学学费上涨的步幅大于了公民的收入增加步伐。高校收费15年涨20倍,即使被教育部称作6年不变的收费标准其实已高得早离了普通百姓收入不济的“大谱”。这让城市贫民窟和中西部偏远农村的寒门学子家庭不堪重负,这便不断传出有百姓为供子念大学累死在猪圈旁的令人心酸的新闻。大学有责任和有余钱,与其给“独立”真假不明的新生派发红包,真不如自降高校学费,或者资助和减免那些寒门学子的学费来得实惠,这可是雪中送炭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