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年磨一字”恐怕还是冲着钱去的

(2009-08-22 11:21:0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多达87.14%网友表示明确反对。

   

该报道中说,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漫漫8年长路,经过专家们的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不知大家的感受如何,我看到专家们的“八年磨一字”的辛勤劳作,根本感动不起来,相反觉得有点滑稽。为44颗汉字作整形手术,真的需要数名专家弄这么久的时间,专家们未免太耐得住寂寞了吧。专家如此青睐“整容手术”,这般坐得住学术冷板凳,简直就是治学奇迹,非常人能及。那么,咱们是不是该向这种刻苦钻研精神学习才对呢?


我看不对劲,因为怎么思量,都觉得这里面都不少“学术水份”。44颗方块字,就摆在那儿,哪需要这般兴师动众。早晨研究,下午还钻研;今天整形,明日还要手术;今年动刀,来年还修整……这咋看都觉得是“人浮于字”,吃饱了撑着。汉字的伟大历史研究成果,早就明摆在那儿,可以随时调用,可谓是信手拈来。而规范与整形汉字并嫁接到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现场,也就那么几道技术问题,化解起来并不难,无论如何也犯不着专家这么“八年抗战”的。


不难推测,当初一些专家搞到这个“文字整形”的科研课题,是故意夸大其“技术难度”的。这种夸大当然不是“白夸”,而是为了当初申请到一笔不菲的科研经费。如果把替44颗汉字整形手术说得过余简单,时间倒是大幅缩减了,但科研经费也会直线下堕。所以,有网友说这些“整形专家”们之所以拉长手术战线,是为了争学术话语权,是学术的浮躁举动等,似乎并未看到其中的本质。这些专家不可能不知道网友会强力反弹,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八年磨一字”未名太雷人,之所以他们不顾这些,是他们看到钱的份上,将自己的“脸面”悄悄揭下放进自个口袋里。

   

一旦挑破了这层窗户纸,我们便意识到,很多文化领域,精英与草根的诉求对立,并不仅仅是源于一种社会文化心理,而骨子里还暗藏着一个“利”字。普罗大众,当然需要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但他们的参与力量偏小,只有建议权与批评权。而真正驾驭文化方向的力量在精英手中。即便公众看出这种兴师动众是一种文化折腾,也无法左右这种明显雷人的拖拉科研。而默许这种文化折腾的出资主管方,在功利思维与面子工程的多重作用下,根本不愿中途叫停这种意义虚无的“学术动作”,最后还不得不加入到吹捧的行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