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网瘾少年殒命“训练营”的幕后推手

(2009-08-08 15:50:02)
标签:

教育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今年刚初中毕业、尚未满16岁的学生邓某,8月2日凌晨在广西南宁江南区不治身亡。这名少年是8月1日被送到一家“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10多个小时后死亡的。小邓的父亲邓飞说:“就是有点上网的毛病,我们把他送到那里戒网,没想到把孩子送上了断头台!” 8月4日,南宁市公安局江南分局初步调查,死者身上多处受伤,涉嫌致使该少年死亡的4名教官已被刑拘。(8月5日《人民日报》)


邓飞是悲伤的,也是很后悔的,因为他送小邓去“训练营”时似乎已有某种预感,据他介绍,8月1日那天,他与“训练营”管理教官签署了协议,交了7000元培训费后,还一再叮嘱教官,小邓有点内向,脾气倔强,如果与你们发生言语冲突,请不要打他,只能做心理辅导。然而,这样的吩咐没有约束力,从当地警方初步调查结论和照片上可见,小邓周身是伤,他被外力和钝器伤害的痕迹非常明显。如果邓飞将这种“预感”放大为一种防范意识,那么他就不会有今天的失子之痛。


我注意到,报道中有两个“扎眼点”:一是七千元的培训费,一是“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是无证办校。是啥“封闭式训练”那么值钱?一个孩子一个月竟多达七千元。网瘾的确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不利,但当前对网瘾的标准界定,一直处于争论阶段。什么程度的网瘾需要戒掉,什么样的痴迷度不必大惊小怪?这些尚处摸索与探索层面。这家训练营凭啥成立这么一家教育机构,又凭啥定价如此之高?这当然值得价格主管部门的反思。并且,该中心的业务至今未受到影响,记者从铁网向内看去,校园内的“魔鬼训练”依然还在进行。


江南区教育局、文体局都证实,“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没有在他们那里登记备案。那么这一无证教育机构凭啥办学?其头顶之上是不是有一把无形的伞在罩着他们?众所周知,一些机构之所以能够处于监管真空之中,不外乎还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玩起“猫鼠同眠”的游戏。猫在鼠蹿之下一次次掉眼皮,还不是因为猫有“腥”可吃。我不相信,如此轰轰烈烈的无证经营的教育机构,竟引不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当然,南宁这家“训练营”是否存在此类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跟进彻查,给还在校内训练的孩子家长一个满意而真实的交待。


还要提出疑问的是,戒网这个事,是家长把孩子送去,交了钱就收呢,还是应该有一个接收治疗的标准。什么叫网瘾?由谁、以什么标准界定是否有网瘾?又有什么样的手段来戒网瘾?这个孩子受到的治疗显然是直接的“戒尺教育”式的毒打,那么我们之前看到的电击也是另一种治疗吧。如果这样的治疗可以起效果,那网瘾戒了,养成受虐的毛病怎么办?再开办戒虐待训练营?我们生活在人的社会中,而非马戏团,每天必须接受残酷的魔鬼训练。


我此时想起了“孙志刚之死”,他的死唤起了人们对收容制度的深层考问,及至最后国家取消了收容制度和收容所。事实上,这种带有明显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威权行为,在我们社会并未绝迹。拿最近各地频频曝光的戒网中心的攥利与违法细节来看,一些机构从对成年人的非法管控开始转移到未成人身上。这种转移不是现代管理意识与法律意识的有效升级,而是一种专权制的霸道作风的展示。他们的出现,让社会保护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人身权力成为空谈。这是因为他们都打着“为了孩子健康”的表面光鲜的幌子,这使得他们的隐形行为更恶劣更具欺骗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