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雷很帮闲的大学生恋爱进诚信档案
(2009-07-17 11:55:05)
标签:
情感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西南大学证实,历时3年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大学生诚信工作实施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已进入收官阶段,9月就将全面结题上报教育部,等待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大学生在校恋爱“是否存在欺骗他人感情”的情况将作为是否诚信的评判因素之一,并计入系统接受统一评分。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国镛14日说:今后用人单位招聘,就可根据其诚信记录和评分来权衡了。”
为构筑社会的诚信基石出谋划策,这当然值得肯定,但诚信并非一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在大学校园里的恋爱过程中,是否守信,是否欺骗了另一方,作为一种诚信评判项目,并计入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这未免太雷人了吧。首先,大学生在校内恋爱中是否渗假,我们的诚信评判者无法去定性和量化。有首歌中唱道:“初恋像一道彩虹,转眼之间消逝和无影无踪”,18岁到20岁出头的大学生,此间大多还是第一次恋爱。要给初恋者硬生生地贴上“诚信”的标尺,显得一些人的管理手脚伸得太长。
爱情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也是美好的人类情愫,她随着个体的生理状况,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的变化而变化。彼时的真话与真情,到了此时,不一定还是真实的、可靠的。大学的诚信评判体系与评价者,又拿什么去量化这种感情的“真实指数”呢?显然,那是盲人摸团鱼的行为,是用主观的办法去测试别人的个人感情。这不但难以测准情侣间的爱情的真实可靠性,反而是对公民诚信的一种潜在伤害。因为,以不可信、不可靠的主观手段去监测学生的个人感情,这种管理行为本身就荒唐得可笑。
另外,这种爱情诚信测试还侵犯了公民的个人隐私。诚信测评者将主观测得的不准确的“爱情纯正度”,粗鲁地放进学生的个人档案,给用人单位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诚信的依据,这实际上是将公民的个人隐私提供给别个把玩。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可以知道学生的操行表现与特长技能,却无权知道别人曾爱过谁,在情感上曾伤害过谁或被谁伤害过。如果仅因构筑社会诚信大厦为由,便去侵入公民的个人感情领地,那么,到头来会给社会带去新的“不诚信之痛”。共建社会诚信,需要耐心与智慧,需要行为的本身合法、合理、合情,而非以家长的姿态去“管天、管地,还管孩子的恋爱”。
我纳闷,这种明显不妥的课题研究子目,究竟是怎么进入堂堂教育部的重点研究课题的,而且还兴师动众,弄了三年之久。鲁迅先生早就将文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帮忙”的,一类是“帮闲”的。帮忙的,多在南方,帮商人忙,可自掘财源,很赚一笔外快;帮闲的,多在北京,帮官人休闲,逗官人玩得开心,当然照样可以拓展财路。西南大学虽然身处南方,但他们“将大学生谈恋爱纳入诚信档案”的这一重点课题研究,倒像极了是北方人的“帮闲”力作——帮教育部官员弄个绣花枕头,替一些官人脸上绷一下面子,当然学校也顺便赚回点政策或款子,大家都乐乐,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