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领导找“会替”脱身会海并不新鲜
(2009-06-08 16:32: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近日,某县一官员找媒体记者曝料称,虽然近年来上级多次发文要求精简会议和文件,让大家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但这些措施只具“短期效应”,没过多久,文山依旧,会海如故。县委主要领导,一年中参加的大小会议、活动更多,绝不会少于1000个;而他一年下来,参加的大小会议不下200个,多的甚至达到300多个。有时实在分身无术,只能找人替开。(6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
虽然这个“会替”的说法有点语感新意,但这名官员所自曝的“文山会海”的实情毫无新鲜感了。现在一些机关干部,都在热衷于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糊里湖涂拟公文,呼尔嗨哟去开会……各级各类各时间段的真人开会、电视电话会、迎检送检等实在太多太频了,一些部门和机关能应付得过来吗?甭说你迎检者、开会者、行文者有三头六臂,就是你有让人炫目的分身术,我看也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直转。
再说“会替”咋啦?我不去找“会替”帮忙,难道要让俺们为会而当场晕倒在地不成?而面对各部门红头文件以及各种工作简报的文山压力,有几个人有这种成天撰文的才情与精力,要知道,这些文件几乎天天编、日日发,全县估算下来不少于300多种。于此压力下,有几个文件、简报、汇报材料是“原创”的,几乎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红头文件“一大抄”。况且,别人推出的简报和汇报材料也非啥高科技、高智慧的产物,不少人便拿过来照葫芦画样。有官员无奈称,找“会替”与“抄公文”是本着效率优先的法则嘛!
所以类似这种会场找“会替”开会与“公文抄公”现象的频现,我觉得一点不奇怪,也不陌生。现在的各种大会小会,不像是安排工作,倒像是一种流程式的工作会议展示。我真纳闷,现代信息传播如此快捷的今天,果真需要这么多会议来“落实工作”吗?各类文书汇报材料,似乎越来越有考究和统一的迹象,都像是一种格式化的工艺流程下的产品。机关秘书不按那种格式行笔,便有被上面扔回来重写的危险。如果上面领导一日不见你的简报,进而批评你敷衍,哪可不是浪费几页打印纸那么简单的事。
而且现在许多官员站在亮光闪闪的各种会议高台上,所作的激情飞越的演讲和报告,哪一篇是他们自己夜半三更、独守孤灯创作而成的呢?几乎全是身边那名帮自己挟皮包、开车门的秘书东拼西凑而成的。一些基层机关,而对各种会议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汇报公文时,往往会忙得手脚无措,不是找“会替”就是找“文替”,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过关。所以,这名官员曝出的县领导找“会替”事件,不仅是源于存续已久和官场文山会海之风的影响,更是各种流于形式主义的机关病所致,是各种日益繁多的汇报、检查等程序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