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都作公仆”恐让社会价值偏航
(2009-05-05 16:10: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五一期间,南京市第五届公务员相亲会在雨花台景区举行,吸引了1000多名公务员、企业白领以及普通工人前来进行“爱的应征”。有一张征婚卡片很“直白”:父母是公务员,儿子是公务员,儿子的女朋友必须是公务员。主办方称,活动举办多年来,除了公务员,每年都有很多单身的非公务员报名参加,男公务员最受女孩欢迎,而年薪很高的男孩却乏人问津。(5月5日《华西都市报》)
或许有人还为公务员队伍这种世袭倾向与“精英化”走势感到有点开心,我却甚感难受。这并非笔者眼红作为公务员的男同胞们拥有较重的“择偶砝码”,而是觉得,一个仅因“公考”成功进入公务员行列的年轻人,就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同龄人难以企及的“岗位牢固系数”和丰厚福利,这咋看咋让人别扭。虽然公务员严进关口的起点公平而公开,但如此社会价值偏航与职业不公的现实,对铸就创新型国家不利。
这些年轻公务员对国家有突出贡献吗?还没有,仅因擅长“公考”便享受时代青年追捧的最高礼遇。这不仅是人生、爱情、理想追求过程中的价值迷失,还是人才评估体系的制度性失衡,而且,这对构建公民社会的和谐相安体系构成伤害。因为,这名一家子都想作公仆的征婚者,并不像是思想境界高尚的样子。这种为纳税人服务的公仆,更像是要“传承”一种职业含金量较高的“专利”。不仅自己作公仆,还要儿子、儿媳也作公仆,下一步估计会运筹孙辈也作公仆于千里之外了。
可以这样说,姑娘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动向,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她们找什么人做终身相爱的如意郎君,原本是她们的私事,容不得咱们来多嘴。然而,弄成一股无可可摧的风潮,那就得引起我们社会价值评估体系的警惕。如果好姑娘都嫁给了公仆,搞技术创新的小伙子都找不到好姑娘,那么会隐含着一股人才非理性移动的潜流,最终导致社会创新型能力的不足。所以公务员职业拥有的这一高价值量,实则是我们构建公平社会的障碍。
笔者单从公务员队伍的“只进难出现象”去剖析内因。而今,每年均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学毕业生被新制度推向就业市场,双向择优的人员聘任制已在各类企业形成。然而,这股顺应市场发展的“聘风”却难以吹到公仆聚集的机关大院。加之新增就业岗位一直是“僧多粥少”,不少资本对求职者的傲慢与偏见,一番权衡后的大学生们根本不愿去中小企业发挥专长。
这便有,南京50万年薪者不抵一名公仆。姑娘们掂量的似乎是“岗位牢固度”,还有各种雷打不动的福利、津贴等。孰轻孰重,谁都掂得出来。所以,要削减公务员职业的高价值量,尽快与各行各业达到基本平衡,须在党政机关大量试水聘用制,让机关的“鱼池”全面灵动,做到公务员能干则留、蒙混则去。如此方能激发社会各阶层的人才的创新热情,促进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的有效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