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质量论”应触动教改的国家警觉

(2009-04-18 13:39:57)
标签:

教育

分类: 时评时说

周明华

日前,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年会上说,大学生就业难可能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趋势,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柯炳生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将目前促进就业的措施长期化,一方面也希望政府能在数量上适当控制高招规模和新建高校的增加,另外大幅度增加政府对高教的投入。(4月18日《华西都市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生学习更多的是靠自觉努力。但何以这么多大学生都有“质量问题”呢?这恐非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学生那么简单。记得中国富豪榜上排名亚军的严介和,日前在武汉就曾“放炮”现行教育体制,他说:“有了学历没能力,有了文凭没水平,有了职称不称职”。当时有人称严总像在过嘴瘾,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一杆子击落一树果子。窃以为,他的这个“段子”虽然不如今天柯校长所抛出的“大学生质量与就业论”这般委婉,却是话丑理端,直击当前应试教育软肋。

 

颇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学生褪去曾有的“天之娇子”的七彩光环之后,其身上渐次折射出教育体系之弊,一直伴随着大学生们身上的“创新、责任、感恩”等精神元素的缺失,凡此种种,均无可避免地在“就业不佳”身上打上时代烙印。中国教育,或许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就一直难以摆脱“会考的娃儿有奶吃”的意识羁绊。在这种应试教育思维的长期推助下,小学、中学乃到大学校园,老师更像一名“习题”搬运工,每天不间断地将习题“搬给”孩子,使他们埋在书桌前做练习题。至于这种年复一年的灌输教育,是否真正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一直是一本糊涂账。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星星点点的几名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大力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之外,大多数公共教育监管者、人民教师,依然对此甚感无奈。有时被批评者斥急了,便有权威人士站出来双肩上耸曰:“好,听你们的,废除应试教育,那么,高招不公的问题又靠啥去解决?”这一问,的确颇具威力,几乎顿时让所有正批评应试教育者消声。其实,应试教育并无原罪,确保高招公平也并非就只有“应试教育”这条可行之路,制度保障“生病”,原因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人为因素。况且,素质教育也完全可以量化到“应试”的案头,只是我们一直疏于对此的研判罢了。

 

实际上,作为公共教育设计与监管者,永远不应躺在一种次优教育制度上睡大觉,甚至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次优”已开始蜕变为劣势。既然应试教育早已曝出素质教育之缺,已开始明显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那么,我们就理当对此引起高度的国家警觉——一个国家,没有比教育理念失航更为忧惧的事情。我们应肩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直面教育体制上的问题,重启应试教育价值研究评估的高端程序,尽快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