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qq.com/ac/b.gif
http://blog.qq.com/ac/b.gif
盛大林是很厉害的评论家。不过很厉害的评论家也还有不少,各自都时常会有评论集出版,那我凭什么劝你一定要读这一本《意见领袖是如何炼成的》?
就因为每篇评论后边附的一段“写作心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布局谋篇有什么道理在里边,如果换一种写法会怎样……
记得聂棋圣曾经评价某位韩国高手“不怎么会下围棋”,虽然是输棋后泄愤的话,但也算快人快语。套用聂棋圣的话,要我说,国内很多评论作者不怎么会写文章。这话安到谁脑袋上恐怕谁都要跟我拼命,然而国内评论文章总体水平差劲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我猜,大概很多评论作者都挺自信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因此对文章的技术并不怎么在意。
问题这就出来了:一方面意思都能表达清楚,一方面总体观感却很差劲,那我很怀疑他们是在拿写检讨的态度来写评论。写检讨我们都有体会,赶紧把该说的话说完拉倒,才不在乎这段在前边那段在后边。要是写评论也这个态度,我想你会毁了这个行业的。不是么,时评就已经被毁得差不多了。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明白说我们不要时评。开始我还不服气,跟他们争论,后来我也没词儿了。
写评论比的是认识水平,这东西的确很难速成。很多人说我使劲读书使劲思考,这很好。要我看,怎么提高写作技术也很要紧。同一个意思,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很多时候,由于表达得巧妙得体,甚至能够引发出字面之外的意思来。我们看到,那么多古圣先贤的文章被鉴赏来研究去,注解比原作厚好几百倍,微言大义都琢磨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家写得好啊,好到很多意思或许作者本人都没想到,愣是因为文章招人读而被别人看出来了。这样的效果,哪个写文章的人不羡慕?遗憾的是,可能很多评论家不羡慕。
十几年前,师兄李春骑车十几公里跑来敲我家的门。我根本不认识他,他也不客气地直说:我觉得你文章里边一个逗号点得不对。然后他喘着气坐下来,拿出我那段文字:你看,这句话被一个逗号分成前后两部分,前边二十几个字,后边才四个字,你觉得美吗,平衡吗?你看,如果把逗号挪到这里,前后各十来个字,是不是感觉舒服多了?
醍醐灌顶啊,我觉得我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文章,在文章技术上,不如李春给我一个下午的教导。当然李春那也不是一般人,当年北大学生上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口号就是从他嘴里第一个喊出来的。以后我写文章,总感觉李春站在我背后。就拿这篇小文章,可能写得不怎么样,但你可以检查一下还有没有那种不均衡的情况出现?
写文章真是一门学问,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乐于分享他的技巧,渐渐大家也觉得不用什么技巧,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现在我终于发现盛大林也是一个在意并且希望分享这方面经验的家伙,那么我期望,将来也会有人像我记住李春一样记住他――那是他的功德,也是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