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最牛官腔”翻案没啥实质意义
(2009-02-02 00:35: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地震中,有不少人和事,引来争议、发人深省。比如:所谓“救我,我是张书记”这一被称为“史上最牛官腔”的网络事件。北川县政法委书记张周凯曾被网上誉为最牛书记。近日,通过沈阳消防影像资料证实,地震时张周凯并没有喊:“救我,我是张书记”。“最牛官腔”实际为莫须有。(2月1日《重庆晚报》)
不管我们愿不意承认,官习与官腔所积弊而成的一些官员在当今群众心中的负面印象,的确让人甚感忧虑。在地震抢险期间经大众传媒报道过的“最牛官腔”事件,在沉寂8个月之久突然被提及,而且还彻底打了个滚,张周凯并未说过“救我,我是张书记”这一牛语。网民之前对这一官腔所发泄的所有不满情绪,似乎缺失了真实的骨架和基础;这一块块扔错靶子的“网络板砖”,似乎也应该自觉鼓起纠错的勇气。
但窃以为,为这样的“网意”表达翻案并无实质意义,也让人浑身不对劲,甚至会起到负面作用。网上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言,而且一度传到大众传媒上去,主要是它表达了一些官员而今在网民心中的尴尬位置。这一位置可以说已经部分成型,较小的力量和较短的时间内,还无法扭转这种业已成型的状态。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急着去为张书记“翻官腔案”,而是去找准这一让人忧虑的“失衡位置”的生成原因。到底为何网民在同样是公民生命需要救助时,习惯性也是一边倒地将冷漠抛向张书记,而将人性温暖给予平民?
或许有人会说我小题大作,或者说是借题发挥。我认为,并非如此。其实,不管张书记打没打这一“官腔”,我们官场依然随处即听“官腔”之声。之所以官腔时常在我们身边响起,是因为官本位的余毒久荡不绝。官本位除之不绝,是缘于一些官阶利益和官路捷径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官民之间,便失去了平等与和谐的关系基础。官职大小本应是为民服务技艺与责任大小,但实际上反而被逐渐弄成了权利显赫的标尺。有这些官场“病毒”存在,网民能不听“官腔”就骂人吗?何况还是在惊天动地的地震灾难突发的抢险现场。
所以,我认为网民的扔错板砖没啥大不了的,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当代社会网民的一种真实而鲜活的情绪表达罢了,充其量算是主人对公仆的一份职责要求而已。不仅如此,网友对“最牛官腔”的习惯性批评的行为还难能可贵。现在一些常见的“机关病”让纳税人对公仆的一些言行已产生了一种较为明显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的扩大,不利于各级官员为民服务,它影响着干群关系,妨碍着国家政策的有效推进。所以,我们理应全面寻找填补这种疏离感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