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中国深喉”
(2008-11-04 17:55: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11月1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事件举报人戴骁军在北京一下飞机,就接到爱人电话:“有10多个恐吓电话打过来了。”。10月28日,有人在贴吧向戴骁军泼脏水:“典型的贼喊捉贼!自己没领上封口费便不惜出卖‘同行’”。戴骁军无奈地说:“揭露‘封口费’事件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恐吓,以后还有哪一个记者敢站出来报道社会丑陋现象?我现在的重点是考虑安全问题。”(11月4日《羊城晚报》)
山西矿难背后的这起黑色交易能大白于天下,能让一些领了“封口费”的真假记者后脊梁冒冷汗,当归功于戴骁军这名“中国深喉”所发出的正义之声。这才有山西有关部门10月29日公布的6家媒体“封口费”清单,才有新闻出版总署调查组的追踪调查,有更多更详尽的新一批收取“封口费”的真假媒体名单还将陆续公布。显然,作为“深喉”的戴骁军,是揭开这起黑幕的第一人,是法律与道德良心的忠诚守护人。
然而,有人在“锁喉”不成后恼羞成怒,欲以恐吓的方式让“深喉”自行“闭喉”,甚至想做出进一步报复“深喉”的举动。显然这是徒劳的,因为,收“封口费”的真假记者的名单还在案头,“深喉”一旦有恙,那份名单就是公开的举报信,追查不是太难。倒是联系到颇长一段时间来频发的打击报复“深喉”事件,我们不免深表忧虑:举报医卫腐败的良心医生肖启伟,最后不得不内退,而独自北上打工;曾举报鞍山国税局违法违规行为的李文娟屡遭打击报复,至今未恢复工作;“中国第一深喉”郭光允因举报程维高惨遭抄家、劳教、追杀,折腾达八年之久。
“深喉”发音,是圈子深部发出的超常之音,惊人之声。正因为如此,它同时又是揭露腐败的一记最强音。如果我们社会只是津津乐道于“深喉”发出的强有力的价值之声,却没有紧跟而去的呵护“深喉”不受被揭者打击报复的体系构筑,那么,不仅是“深喉”受到像郭光允那样的漫无边际的权力打击后痛苦不堪,还会从此让正在观望和思考是否发出惊人之音的“深喉”,优选“闭喉自保”的方式。特别是,处于权力机构内部的“深喉”们,还极易被利益之饵同化掉。因为“潜规则”的魔力和利益的驱动,社会责任感随时可能瞬间断裂。
所以,要高举反腐倡廉的时代大旗,就需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地保护“中国深喉”。首先,当前亟待重启和完善保护“深喉”的法律法规体系,用制度而非用人去保障举报者不受打击;其二,相关司法部门应从细节入手,让“深喉”的保护成为常态;再者,从技术层面上完善对举报者的奖励制度,比如对“深喉”的不公开奖励,就是一种有效的务实之举。只有这样,戴骁军式的勇者才会越来越多。而那些“私奔”的公权才会得到驯服,因为监督眼就盯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