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谈奥运之二:我们应把“口罩批评”当成一种鞭策
(2008-08-07 18:41: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杂音 |
周明华
8月4日,美国4名自行车队抵达北京时戴着把口鼻捂得严严实实的黑色口罩,走出机场,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奥运官员的批评。不过仅时隔一天,这些戴口罩来京的美国运动员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并已经向北京奥组委递交了致歉信。自行车选手Bobby Lea表示,他们戴口罩并不是要表达什么观点,或是进行抗议。 (8月7日《环球时报》)
昨天戴口罩无声怀疑甚至批评北京的环境天气,一夜过后便旋即悔过,对“戴口罩来京”的举动感到懊悔并致歉。恕我直言:这跨度未免过大了吧,反正在下无法笑纳。我猜测,这4名高调戴口罩的美国运动员,在这一夜一定经历了不少来自于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负荷。因为他们已不是懵懂玩孩,在这么快就由阴转晴的背后,一定埋设了某种蹊跷成份。正是这种“成份”左右着他们不得不给自己“下矮桩”,以道歉宁人。
我之所以对他们的变脸原因起疑,是因为我从这两天的大众传媒与网络声音里嗅出一小股异味。有论者说这是美国运动员戴有色眼镜下的傲慢与偏见,是对北京的环保努力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现状视而不见;甚至论者感性十足地批评这4名美国运动员是对中国人民的一种情感伤害。我们该这么敏感和脆弱吗?泱泱大国,中华民族儿女素以宽厚待人与待客享誉地球村庄,难道就真的容不下这几只黑色的口罩?
况且,嘴巴长在别人头上,批评权掌握人家手里,怀疑环境不佳的思想埋在别人脑中,他们咋说,怎么思考,原本系他们的权利,我们根本无权也无法置喙。如此一戳即跳,一见口罩就斥之为“环境歧视”的思维与行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度、包容、理性的精神格格不入。不仅不利于我们将自身的阳光心态展示在奥运客人面前,反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我们的“小鸡肚肠”的情绪来。虽然这几名美国队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北京多方努力的不了解,但他们嘴上的那几只口罩根本无碍我们为改善环境一直努力的决心与恒心。
富于远见的做法是,我们不但不该反击这几只不会讲话的口罩,反而应将他们四人这种或许有些幼稚的批评行为,看作一种对环境的忧患意识的外部鞭策。一个地方的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浩大而持久的历史工程,并非一两次或一两年的集中“作战”便可大功告成。北京的空气质量究竟如何,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最有发言权。如果环境质量真的得到了本质上的改观,并将这次奥运治理的有效路径继续护守下去,那是国之大幸、公民之福。而公民当然不会介意几个外国运动员的几个“口罩批评”的。
反过来说,如果北京环境良好只是一时的“应景之作”,一阵风式的奥运之后“好景”不再,那些停开的大排量公车又成群结队地冲开卷帘门奔赴于大街小巷,放出一路尾气;北方风沙又习惯性地造访我们的高房楼宇,那么,即便没有外来客人的“口罩批评”,百姓所生存的环境空气也照常好不上去的。基于此,我们姑且把这4只黑色的口罩之无声批评当忠言逆耳吧,回过头来,我们还需继续加强环保工作,而且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