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 |
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中国圆明园学会原副会长、93岁高龄的著名建筑学家汪之力在18日举行的“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呼吁,应按照现行规划,尽快恢复圆明园原有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并按原样重建总体十分之一的建筑物,用作展示“圆明园事件”、清朝的政治和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园林,让圆明园成为保护世界文化的特殊纪念地。(10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圆明园是个啥地方?它又是什么人用来干啥的?答案很清楚,它是皇亲贵族纸醉金迷的奢华去处,它是用成堆的民脂民膏堆砌而成,是百姓血汗与泪水堆就的华丽。对中国来说,是落后腐朽与闭关自守就要挨打、挨烧的悲怆见证。上百年来,它一年复一年地警示着华夏儿女,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若说它的残破与荒凉是中国人的屈辱,那么它晾晒的更是曾在此犯下罪恶的侵略者对世界和平与文明的亵渎,耻辱的施行者是那一群强盗。
记住历史,不是要还原历史,更不是为了借历史来生“现代财”;被人砍了一刀,不是要自己缝好伤口,去美容去遮掩伤痕,让自己的儿女忘却自己曾有的伤痛和屈辱。而残破的圆明园就是让血淋淋的伤口亮给后人细看的一本活教材,其残破本身当然比复制出的华美更有历史价值,更有历史的灵魂空间。留下伤口,才能留住一段历史真切的耻辱触点,让中国人民永远触“残破”生情,永远记住自己受外人凌辱的那段历史。
近年来,挖掘遗迹与复建历史项目的大工程一直方兴未艾,在神州大地上,可谓到处都在“指点遗迹,激扬复原”的亢奋景象:呐喊着要复建圆明园盛大景观的声音几乎年年响起,又几乎年年受到大多数公民的有力置喙,但一些人似乎永远没有打消过这种重建圆明园的念头;也是在一片质疑声中,湖南岳阳不久前做出决定,投入3.2亿元巨资重建岳阳楼;近日某地又传出斥资10亿元复原大唐华清宫的巍峨与气魄的消息;甚至再现是否存在的阿房宫的盛唐美景,也有人多次“耳语”过……
现在一桩桩历史遗迹快被后人一个也不留下地“挖掘”而出,正在以移山填海的大无畏精神给历史做“复原”手术。归根结底,这还是一种向历史要政绩,向GDP低头的从政意识在作骨子里作怪。《威尼斯宪章》里说,“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意大利人认为,在历史遗迹上制作任何一件复制品,都将破坏遗迹的历史真实性,扭曲它所传达的历史信息。
其实,历史并非是一件古玩,只能任人随意装扮,这些历史物件完全是有灵魂的。正如胡适所言,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更不是一个放在橱窗里的芭芘娃娃,而是人生舞台上有思想的大活人,她真情述达的不仅是过去,她衔接着的是现在和将来。当人们按自己的政绩观与现实观去为给圆明园等历史遗迹披上一件件光鲜的外衣时,其行为已真切地远离了历史的思想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