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时说 |
近日,在北京语言大学45周年校庆论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称,大学的官本位倾向影响着学术发展,使大学作为时代和社会灯塔的作用逐步失去色彩。不管社会怎样发生变化,科学、民主和创新的大学精神应是大学文化永恒的不变量。他还批评说,现在一些大学功利主义抬头。功利主义太重,就会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学术浮躁,这就导致揠苗助长、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大学文化积淀薄化。
上至北大清华,下至机关幼儿园,中国各级学校衙门化,教师教授职级行政化,一直以来是掣肘中国教育伟业兴盛与科技学术根基进一步夯实的制度性羁绊。这种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管理思维背道而驰的陈腐意识,由于裹挟着一系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元素,以及席卷着诸如科研费、津贴、住房、配车等待遇的随官阶水涨船高,便形成了清静的校园里难容一张能静心研读的书桌,官阶升级成为教师们心中的核心牵挂。
官本位渗进校园,伤及大学精神,搅浑校园自由、学术的思想氛围,几乎是人人皆知。即便如此,赵沁平此等批评比那些欲盖弥彰的言论来说诚恳多了。因为,当前官场的种种恶习已严重侵袭了几乎所有的学术殿堂,学术已成为官僚体制的婢女。一些教育界的官僚们还在肆无忌惮地行使着行政霸权,侵吞着国家与集体的财产,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在这样的气氛中,受伤的是众多教师,得利的却是少数官僚。
人生苦短,青年学者创新的鼎盛期不长,当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在带“处级、厅级、省级”的头衔的“长们”一次次浇灭后;当混不上行政官级不跟风送礼,难以敲开科研项目的“潜规则”一次次折腾之后;当他们目睹自己谋稻梁的大学校园和各科研所楼里,几十个教授为竞聘一个处级领导的喧哗场面时。或许,在这些年富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的脑海中回荡的便只剩下茫然失意和无奈沮丧的悲情了。
那么,我们靠什么去铲除这层封建余毒呢?笔者认为并不难。其实,我们仅需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比如从上至下,连根拔起。之所以一些地方教授与处级挂钩,小学校长是行政科级,中学校长是处级,突击将十所大学升格为副部级等怪象迭现,问题的根源完全是教育体制管理的上层效范的结果。拿大学来说,中国目前可有在职70多名副部级大学校长和书记,这还未包括已退休的。我们可以试算一下,中国逾百所大学里的行政副处级以上官员的数目一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能让一所大学晋级副部级的,并非等闲之辈,故要荡涤校园官本位,需从教育管理上层自身做起。首先下大力气消行政职级设置体系,教授就是教授,后勤管理就是服务员,校长不过是一校最高级别的服务员罢了;其二,教育管理人员应向社会公开招聘,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专业管理队伍。其三,学校重大决策应由教授们或管理委员集体作出,可像英国那样成为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有权否定校长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