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时说 |
去年8月,襄樊市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诚然,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应有一颗系挂苍生的感恩之心,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儿女视为美德的人文情愫。贫困生得到捐助,道一谢意、报一声“学安”,这是起码的一种情感互动式诉求,也是一种礼貌,5名受助人弱化这种行为确有失礼之处。但几名女企业家和包括主办方在内就秀眉倒竖、因“恩”生怒,“卡嚓”一声断了五名学子的求学财源,在我看来有些不妥。因为,这不仅有失中国商人“施恩不图报”的慈善家的高节风范,还有暗含着一种咄咄逼人的道德要挟之势。
《聊斋志异》开篇有言曰:有心行善,虽善不奖,无心作恶,虽恶不罚。古今中外早就有“施恩不图报”的佳言美谈。久远的就不说,就在当今,有美国“股神”之称的巴菲特,不久前宣布准备将大约85%的个人股份逐步捐赠给慈善基金会,价值可达370亿美元之多;霍英东先生近日一出手就捐款8亿港元给香港科技大学;李嘉城捐给慈善和教育领域的资金额度更是到了惊人的程度……要说他们,要弄明白受捐者是谁,谁又连一声“谢谢”的礼都未尽到,我看是相当困难的。
何以他们就不像襄樊这些女企业家一样去叫真“感恩”呢?要我说,除了他们事业远大,工作繁忙实在未有分身术之外,可能与他们心中原本就常驻着“致富当感念苍生社会”的那一缕情怀吧。实际上,行善之人不必要把别人的感激之情看的过重,一旦将别人的感恩和报答视作自己行善行为的灯塔时,就失去了行善者的初衷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受助者不知感恩当然不对,但没有写信汇报学业情况并不代表孩子们就一定不是常怀感恩之心;没有说声谢谢是不对,但就自己出手掐断一条行善之路,未免让人看到行善者的胸怀尚显脆弱。
再者,记挂社会,感念恩人,是社会的每个分子都应具备的精神元素。这种记挂与感念,理应建立在一种良性互动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当前感恩厚德教育之疲并非一个人的失职,而是我们社会全员的不自觉的冷落所致。富起来的老板,可以捐助贫困生,但却不该因此就站到道德的高台上,对受捐者进行过高的道德要挟。这样不仅难俺其行善的功利性初衷,还一不留神地加重了社会感恩疲沓的社会“揪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