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11日这天,笔者读到两则关联度颇高的新闻,一则来自《北京晨报》,称教育部近日要求高校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意味着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目前已有北大、清华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课;另一则新闻是《新闻晨报》的报道,9日,美国首位华裔市长黄锦波做客广州时直言:“很多中国人受过教育,但没有教养……有教养比拿到文凭更重要。”
尽管我注意到,教育部随即出来对工科类高校必过中国语文关予以否认,但我对此仍心有戚戚。世界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地球人在使用着汉语,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由于其特有的丰富文化内核,也愈来愈激发起更多的地球人学习和掌握这门语言工具的热情。我们知道,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余年,中国人似乎受尽了因落后而被强势小视的屈辱,不仅如此,很多人已经在骨子深处种下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的语言比汉语甜”的思维。
在这种思想长期浸润下,便有一个中国孩子从他牙牙学语开始,从初中、高中、大学起,一直到研究生、博士,每一道关口都有冰冷异常的ABC设障的教育体系怪胎,便有3亿多国人为“英语”消得人憔悴,便有一些时代的骄子们母语表达分外浅陋,英语却是倒背如流的怪象迭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这次纠偏是一种醒悟而不是导航上的越位。来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话来说,“语言是民族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作为记录、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最高标志。”在地球上,任何民族和国家,均不敢因过份“视外”而淡薄自身民族的语言内核。
但教育部这次即便之后又否定的“纠偏之举”,依然显得有些踟躇了,而且相关教材配套改革措施也不到位。首先,当前亟待修缮的是,应试教育带给中国教育领域的负面方向。高考像一根不可一世的魔棒,指挥着孩子不得不耗掉几乎所有的青春时光。孩子从小便因为要考英语,不得不死啃ABC,在这种学习时光被“应试魔刀”地切割下,有多少孩子会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好好吸啜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神秘与伟大的精神素养呢?早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所以,只有革新应试教育带来的切肤之痛,方能重树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我们应把英语在小学特别是中学阶段的地位彻底降下来,改为自我充电式的选修课,中考、高考均不将英语作为必考科目,或让英语所占分值偏少。这样才能把中国的很多优秀学生选拔到大学深造,也只有这样才能节省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去学一些对中国发展更必要和必需的知识。
另外,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在乎必修与选修什么工具课程,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和解决所处时代的问题。黄锦波市长所言的“很多人有教育没教养”可谓一针见血,我们听起来有些刺耳,实则为警世良言。我们的学生文凭不是不高,学问不是不多,而人文感恩情怀和社会苍生忧患意识却一直较为贫乏。
系挂苍生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回馈社会、助帮他人的人类精神食粮。这份食粮滋养着中华民族的人脉传承,也是华夏儿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厚实根基。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学生当前要的不是什么形而上的语文教育,而是尽快重拾人文教育的高蹈精神,让人文之光普照中国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