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3月31日,随着一纸协议书送达北师大相关课题组,医改最新一套方案,即第7套方案又挤进了原本6名“选手”竞逐的跑道中。据专家透露,此方案的核心是主张政府作为医疗筹资的主体,代表患者向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整个医改总费用可为政府节约1000多亿元。据悉,本方案将于5月20日前出台,而前6套方案则原定于本月下旬提交到由14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手中。(4月17日《成都商报》)
笔者对这七套医改方案进行大致梳理后发现,七者之间其实未有本质区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北大、复旦及北师大等均强调医疗服务必须以政府干预医卫领域为主导,必须坚持公益性质等,这个调子就是在10年的失败旧医改中也能轻易寻到踪迹。那何以“公益”至现在,仍然是“私益”丛生呢?在我看来,原因还是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未触及到当前社会的内核问题。
显然,这七套数量可观、构成人员颇多的医改方案仍然未能真正脱离“书卷气”和“机关气”。医改是否成功的试金石是什么,无须争辩的是解决十亿中国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改是否紧扣坊间苍生的试验场在哪里?毋庸讳言,不是在高等学府云集的北京和上海,更不是在窗明几净的大都市的机关办公室内,而是在广博的农村,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中国西部村落。
所以,笔者认为,第8套医改方案诞生的母体该是中西部农村。真正要解决医疗问题,尚需要广罗博采,循序渐进,让中西部低层民众的看病难实情得到真实、及时、全面的表达,让这些地方的研究机构灵动起来,尤其是对落后地区的研究结构进行合理而全面的民情整理与分析,这样才能让人真正感觉到方案的出台路径贴切可靠,才能让人相信方案所依托的数据和事例是真实而鲜活的。这样,才能改变草根民众只能在医改失败的煎熬中闷声喊痛,却无法在制订攸关自身利益的新医改方案中表明立场的命运。
在象牙塔式的书斋中,的确可以弥漫出一阵阵让人叹服的学术之气,但因缺乏厚重的民调程序,却容易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背离草根情怀。就拿简单的“医院医药不分”这道延续十多年的难题来说,何以这七套方案中均未亮出一把解锁的钥匙?不外乎还是制定者存在某种民意忽视的可能性;在“庙堂之高”的办公桌上拟制医改,当然能够制定出脉动社会的好方案,但是在短短一两月时间内就想以胜者的姿态收兵,难度不小。两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方案“闭门造车”的宿命。
一言以蔽之,当前亟待有关方面先期公示这七套方案,让所有部门所有人的每一步子行走在重制医改的那张巨大的“玻璃房”里,尽早发现其间脱离民情或“急就华章”的成分。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让问题“生米煮成熟饭”;甚至推倒七套方案重来也不足不怪,因为医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和社会发展与民情律动同步,既然百姓十年都“痛”了过来,这几个月的时间是等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