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2月14日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据悉,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各科命题专家对《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包括调整考试范围等。该考纲规定,语文不考繁难字,作文要平时训练各种文体,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2月15日《华西都市报》)
不管我们愿不意承认,当今网络语言的确是“杂揉”得颇有些过分的迹象,在缺乏一种合理、有效、贴切、及时的“网络意识”引导之下,毋庸讳言的是,跃入成电脑荧屏的网络语言大部份还是脏话、怪话、痞语,诸如什么“稀饭”“虾米”“牛叉”等,另外还有一部份打上“洋字母”“地方话”烙印的怪诞语言。
或许此类或嬉皮或不雅的语言在网络互递没啥稀奇,可一弄到高考作文或规范化行文的纸背上,就有别扭感。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捍卫语言的纯洁性与规范性,实质上也是在捍卫民族之灵魂。而在正式书面语言中,自觉和有引导性地规范使用语言,也是在体现民族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教育部今年频布的“考纲”中关于“网络语言”的阐明理解成一种意识导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稍嫌遗憾的是,此“扣分规定”有些脱离“网络苍生”实情,有两点瑕疵。其一,“网络语言”里有糠也有米,不能因为暂时的多糠而弃里面之米。言为心之声,而网络语言与书面语言在语言的属性上未有本质区别。我们不能因网络语言传播之快而书面语言行文之严谨,就将两者的工具性作用割舍开来。相反,如果能正确并恰如其分地使用网络语言,这不仅是汉语与时代同频率发展之幸,还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力避与时代脱节的技术脉动。
再者,对那些已成为大多数公众能识的网络语言,完全可以一步步地成为汉语的一种营养补充。即便汉语不能像英语那样每年新编入不少的词汇,但我们至少应抱着一种高蹈而系牵苍生情怀去对待它。一个时代的公民思想,必然化身在语言之表,最终用语言去对那个时代的人的图像与反映。我们在面对那些网络语言用得妥贴和紧扣时代苍生的考生作文,不仅不能扣分,还应加分。
之所以在每年关于高考作文上总派生出大量纷扰,原因不外乎是,制定考纲政策和拟制作文命题以及对考生作文优劣的评判标尺上一直存在着某种迷惘。在我看来,从1951年的“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穿过10年“文革”的停滞期,直到今天的分省命题的高考作文,在走过45年后,似乎始终只是在回顾历史和抒写“风雪”上颇有建树,愈来愈缺失一种与时代同步而远离苍生的情怀。
实际上,我们应正视网络语言的存在,让其有合理而良性的立足之处。去年我国网民已达1.2亿人,且还在不断增加。一种流行的能得到众人认可的语言,它就是一种存在。如果仅因新东西与教育大纲不符就人为将其堵在“电脑”中,此做法是惰政,最终也无法堵住网络语言“冲出”荧屏而走进苍生民情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