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上桃红色新衣的王亚菊像一名“访托”

(2006-12-13 20:02:52)
分类: 杂文杂音

  周明华

  看到这个标题,或许读者会纳闷,你老周生造词语吧?帮人销商品房的现场有“房托”,在各大医院附近活动着的有“医托”,还有这“托”那“托”,反正还没听说过啥“访托”。朋友们别急,这是我近日读罢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后之真实的“造字”冲动。

  该报道称,近日全国大中城市及至很多小城市粮油价格上涨,对百姓生活有啥影响?让温总理挂怀。12月12日,温家宝走进社区,倾听民声。“价格上涨,你感觉咋样?”温家宝问正在北京一超市买米的王凤华。“谢谢总理关心,没太大影响。”随后,温家宝来到低保户姚金河家,姚金河与妻子王亚菊均双目失明。“欢迎总理来。”这对夫妻虽双盲,但性格却很乐观。57岁的妻子王亚菊还特别穿上了一件桃红色新衣。

  温总理在百忙中亲自躬身于街巷,走进贫困户家里,倾听百姓对当前粮油涨价之“原生态”感受,再看到总理坐在因病卧床两年的75岁老人陈素云床边侧身倾听的照片,这样的场景的确很让人感动。这正如温家宝当天对在场的众多干部要求的那样,“帮助困难群体是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责任。干部要到群众家里去,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还要在精神上关心他们。”

  但笔者仍然很不情愿地从这则新闻中读到两个“疲点”来。一是王凤华此语虽然可能是因突然见到总理过余激动而顺口而出,但无法排除因“外力作用”而顺口撒谎之嫌;二是盲人王亚菊似乎是被事先设好的“访托”,因为他们夫妇双盲,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极其苦闷的,如果再加上生活价格指数的上扬,一定会使这样的家庭雪上加霜。依我看,他们如何乐观,如何置自身民生堪负于不顾,也不至于这般“忘我”吧?

  近段时间各地粮油食品及以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餐饮业纷纷“捉价”上涨,其涨速之快,涨幅之高,其实早已刷新10余年来的粮油价历史新高了!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超市里,一桶花生油价上窜至90元,如果按中国贫困家庭月入500元一计算,那么一月光用油烧菜就会花掉其五分之一。这般的收入与支出的“倒挂”,实际上已到了令人哑然的地步。

 不用说,这是群众之揪心大事。那为何面对总理的询问,王凤华就能气定神闲地道出“价涨没太大影响”呢?而王亚菊,何以在总理面前乐观有加,不直呈粮油上涨给自己生活带来新的堪负呢?她在总理到来这天,还有心情“特别”穿上一件桃红色的新衣服?好一个“特别”,这只能说明在温总理跨进家门之前,有人已安排好了。

 这从随同温总理体察民意的官员口中便可窥其里。他们在总理身边一遍遍地说,百姓平时需要买的馒头等食品,价格在此次粮油价上涨过程中未调整,这次粮油上涨是“恢复性上涨”。诚然,粮油适当涨价应是好事,可缩小城乡居民间的收入落差。但现在民间的实情是,粮油涨价频传的“喜报”,并未花落农民手心,农民没有体味到以此带来的甜头,实际上都悉数落到大小粮贩手里。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粮油商正在酝酿下一轮“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风暴卷起。

  此种利益 “旁落”,源于一种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监守阙如。加之粮油主副农产品价涨,无以幸免地扯动相关或“远关”产品价扬,这种有形或无形的民生价格与民生收入的“逆动”,必然增加整个社会公民之民生堪负重量。此时的农民,或许不仅在与粮贩的利益博弈中败下阵来,反而会因“种粮成本”的增加而担负双重压力。

  我们再来看《上海证券报》上的报道,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数据表明:9月、10月和11月份的CPI分别同比上涨了1.5%、1.4%和1.9%。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正在大幅度攀升。百姓民生重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之大忌。牵涉国计民生,有关部门理应穷尽所有的办法后再说提价,而政府在每一道这样的环节上不能缺位。如果每次解决民生难题的方向都是去掏百姓原本就不丰厚的腰包,那百姓对公共事业守护者的信任就会打折。

  共和国的总理只有一个,而总理总是日理万机的,这就注定了温总理也很难听到民意的“原声道”。要真正与草根之声全面“共振”,离不开各级公仆像总理这样时时不忘走进民间。如果依然抱着找个“访托”应付上级,摆一个谱子走一次样子,那么,失去的是解决民生难题的机会和百姓对政府之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