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在24日央视《公务员考试热的背后》节目中表示,今年公务员录取比例大概在一比四十,竞争的势头这几年在不断加大。公务员考试热在于公务员的职业比较稳定,职业风险较小,保障系统较健全。但待遇并不高,比外企的待遇差远了,比很多国企的待遇差远了,公务员的待遇我个人认为是处在中等水平。
笔者注意到,栏目主持人现场突击搞了一次“举手民意”,要嘉宾愿意当公务员的举手。这时,呼啦啦一派“手林”。尹副部长在几乎是所有人都想当公务员的“人气指数”面前,心情很不错,他连声说:“欢迎加入!”我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有三,其一,几千人去抢一
“机关秘书”,这不是应考,纯系折磨;其二,尹蔚民的“中等水平论”折射包括公务员最高人事管理者在内的一些人,对当前公务员的收入不满意,还欲拿外企的工资单作将来拉升的标尺。
其实,说公务员待遇不高,话语出自公务员本身或与之有密切关系之人,我们并不足奇,但这样明显失允的论调能一再出笼,倒真地引人不解。如果去掉80%的仍处在收入相当微薄层面的中国农民,解除中国80%的财富集中在不到8%的人拥有的社会财富占用的“马太现实”,那么,尹蔚民这个“中等收入”论或许是正确的。
且除了极少数带有龚断色彩的国企员工“养尊处优”外,那群人数较少的外企员工,面对暂时高薪需付出高倍努力,因为外企老板的高薪绝非像我们“机关老板”那样轻易白给的,需要你创造出相应之价值。或许最终盘点会发现,付出与回报的系数比显示,外企的员工根本没有便宜可占。这也是一些外企员工宁肯放弃高薪去“肉搏”公务员的原因。
而今要我再从什么公务员职业如何稳定,热门机关如何具有利益扩展的想象空间去谈公务员报考热,笔者已无兴趣,因为方家早就诟斥有加了。这里,我想说的是,当前公务员热的社会时代文化的形成背景。笔者认为,根源是反智主义文化的我国政治经济和意识教育领域的多年浸润所致。
反智主义文化又称反智论,其渊源应追溯到美国霍夫斯塔特的专著。反智论是对智性知识的反对,表现在家长反对孩子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认为智力甚高在权力和钞票面前是弱者。这种顺应权力与钞票的意识魔力,体现在政治领域的是,执政精英与学术精英,他们的行为不自觉地脱离民意。一方面精英在乎钞票,另一方面百姓在乎保障。而“反智”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国民反对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种“利益观”,在中国早有烙印,譬如中国较为流传的“学而优则仕”等。
毋庸讳言,这是反智论对行政管理和教育人才理念的一种负面浸染。“反智者”认为,学术研究是好,为人类知识创新奠基铺砖诚然可敬,但它好不过尽快考个一官半职,它好不过月薪有保障,年终高奖,公权有“私拓”空间等。所以,反智文化对公务员热的负面文化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