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掐尖”一流生源更让人看到学校的二流

(2006-07-11 19:23:13)

  周明华

  在香港一些大学到各地“掐尖”高考状元正进行之际,北大首次驳斥“沦为二流说”。10日,北大招办负责人说:“从招生上说,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沦为二流’纯属无稽之谈!”,他表示,今年北大理科在京调档线比去年在京录取线高出43分,文科高出26分。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远高于香港的高校,今年北京的文、理科状元都报考了北大并已被录取。北大、清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优秀的。(7月11日《东方今报》)

   北大的此番反驳,初看是一种维护自身形象的公关觉悟,但是,这个“录取分数线一流=一流的中国大学”之软绵绵的一驳,让人大跌眼镜。相反,在笔者看来,不驳则罢,一驳倒真让人相信其“二流”地位了。

   首先,判别一所大学是否优秀,应该由别人来客观平和地评价,而非反驳式的情绪渲泄,这样的自我评价有王婆卖瓜之嫌。这个“别人”,我想最应包括的就是曾经就读过北大清华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我们知道,不管是哈佛、耶鲁,还是剑桥、牛津,他们即使从不自我吹嘘,恐怕谁也没有理由轻易地去评价为“二流”。

   再者,考生分数线高,大学一古脑“掐尖”成功,只能说明新进大学的生源是比较好的,那并不能证明“掐尖”的学校就瞬间优秀了。其实,对生源的培养和大学精神的铸造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好比有了上等的菜料,如果厨师水平只有三流,他做出的菜肴估计也就三流水平。

   另外,是否优秀,还得看培养出来的学子之人文和进取精神。我们来看一份资料: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达7.4万多港元,该校今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据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方伟主任介绍,北大2006年共有7743名毕业生,预计就业的约4600人;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许庆红说,目前有70%的本科生还未实现就业签约。而就在上月,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清华也有近40名学生参加竞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

   这么多精英去争聘村官助理,我们当然不能乐观地认为这是时代的优秀学子敢于下基层的一种好现象,相反会让人替当今的就业形势状况堪忧。可以这样说,在人才被社会重视程度持续走低的面前,北大今天的回应其实尽显其空虚,恍惚让人瞧见了其藏着掖着的“二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