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上学贵”,这块堵在百姓心窝里的痛,又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话题。近日,新华社记者择要将多名代表委员对教育乱收费的质疑转给教育部。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回应称,人们对学费问题应转变观念。部分教育已成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量力而行。北大、清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
王旭明用了一个市场购物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这个“教育消费观”:这好比逛市场,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身实力,都想让孩子往好学校里挤,这是非理性的,是形成“上学贵”观念的重要来由之一。
好一个不是所有的人都消费得起的!好一个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来量力而行!依我看,教育部这次新闻发言几乎快被逼到赤膊上阵的程度了,那张原本不便也多年未被撕开的教育不公平的“遮羞布”,这下在代表委员们的步步逼进下,毫不留情地给撕将开来。
除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及大学等教育果真就是消费吗?我看未必!在国人的意识中,从小到大,原来一直以为教育是勤奋者获得知识、啜吸滋养,以期10年寒窗后踏进社会,改变命运而报效国家的学习旅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把国民教育看作是提高公民素质、强国兴邦的手段,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而消费是啥?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它是指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掉物质财富。教育是受培训打基础的过程,显然不是一种可资消耗掉的物质。这两者的区别就是身置“教育”之外的百姓都能区别,咋教育部就是要绕开这道“分水岭”,硬要把教育与消费扯上干系呢?
说白了,今天教育部这个“教育消费观”,只不过是昨日被教育部自己批驳过的“教育产业化”的一种变种罢了。说政府投入是教育乱收费的原因没错,但是,教育投入不足只是次要原因,根本原因是教育部门对正在“消费”着的学校的监管不力。此时,教育部的这一回应透露出的不是要下大力气整治乱收费,而是教育部仍在踢“上学贵”这个皮球。
实际上,劝穷人别一门心思去挤名校容易,但是,对那条日益掘开的教育不公的鸿沟来说,已开始成为社会和谐和百姓安康之大忌。作为老百姓,巴望教育别在一步步地陷进权贵富豪的高档消费“社区”;别继续着用“遮羞布”紧捂已然裂开的教改伤疤,毫不进取地继续着不痛定思改。
如果,肩负教改航向的决策者们继续按这种疲沓思维一路踟躇下去,撇开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实不顾,抱着“教育是消费”之薪去灭民意沸腾之火,那么,结果是不难想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