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回首,2005;早安,2006。春姑娘的衣裙已晾晒在枝头,阳光撒满窗棂。我们坚守良知,因为我们与阳光一同激荡。
我们知道,2005的脚步还有最后一响,我们接过那支抒写着牵挂与激情的笔。选择阳光和激荡,是源于我们天然的祈望,是我们孩提时的渴望——母亲的港湾,父亲的臂膀;选择阳光和激荡,是我们脚下泥土的芳香,历史的考量,眼窝里的向往。
有人说,2005有 “牛语”作响—— “矿工,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药品不能当馒头卖,药价不贵”, “医改并非不成功”……是的,我们的语言从不缺轻狂,缺少的是抵达良知的思量。
有人说,餐桌之小,小得难容可以动筷之飨。不管是那些“涉红”和“涉黑”的致癌添加物,也不管是“八个婆婆管不好一头问题猪”,均让百姓挂肚牵肠,均让举在空中的筷子彷徨。
能不激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日子在陪伴在餐桌旁,生命于饮食中接壤。但愿2006没有迟缓的食品卫生的监管之盲,百姓的餐厅里只有富足和安祥,只有欢声荡漾。
有人说,2005最灼痛百姓心坎的是看病贵。是的,在卫生部一声声痛斥与“禁令”中,哈医二院和深圳的天价医药费事件,王建民痛死在北京同仁医院的急救室旁,医生向医药代表索要“回扣二奶”的张狂,一系列事件还在我们身边继续游荡。
身非铁打,无人不病。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言10年医改不成功后,当有关部门传来“推倒旧医改,而今迈步从头越”消息时,国人翘首以望。2005,我们对新医改没能亮相,或许稍有失望,但我们对2006心存渴望。
是的,新医改,它系牵十亿中国公民身房;它的惊魂出世的那一天,必是民意充分上达决策者案头的顺乎民心解决国人看病难之第一级石梯铺就之日。没有退却,只有全力迎上。
有人说,为父母节约10万择校费的宁夏13岁女孩秀秀,是为失败“教改”而将生命殒丧。是的,有的学校的高楼拔地而起,也有贫困山村的土墙泥瓦难为孩子把风雨遮挡。教育的那一条原本就不小的鸿沟还在被人挖掘着。2006,我们期待基础教育畸形化得到矫治,让教育公平、教育腾飞成为中国发展之脊梁。
矿难、火灾,一群群的公民永别而去——黑龙江沙兰中心小学105个幼小生命被洪魔吞丧,教室墙上,那几双手印还在撕扯着国人心房;山西沁源二中,20名孩子因学校无操场,在公路上跑丢生命;黑龙江七台河171名矿工死亡,遇难矿工丁文昌之妻,在矿井口滴落成冰的场景,令人何止是悲伤……
持续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让飙升的GDP蒙羞,让所有的中国人牵肠。安全,人之首要需求。2006,我们需要安全预案,我们期盼远离灾祸的监管迷茫。
早安,祝福,2006。把成绩订进日历,把教训渗进骨髓,把激荡变为激昂,我们有理由祝福中国,我们有理由牵手祈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