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一直在坊间巷陌受非议的“三改”之一的教改,在岁末之时传来新论调。据12月24日《厦门日报》报道,22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主任在新华网回答了网友的问题。对于“中国的教改失败”说,王不赞同:“我不认为中国的教改是失败的,我认为是成功的。”
王旭明是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如此明确出来给教改“验名正身”,这在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退休前 “痛批教育”后的平静湖面上,又扔下了一块激起浪澜的石头。近来,民间对一些改革编制的顺口溜很流行,比如:“房改是要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要将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这句顺口溜还进入过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中。
相信掌握着全国教育信息资源的教育部不会于此失聪的。那么王旭明何以如此说教改不是“要将百姓家的二老逼疯”,而是成功的呢?原来,支撑他的“成功论”观点的是“两个数字”和一个“肯定”。两个数字:中国教育实现了“两个跨越”:使85%以上的人接受了义务教育,使2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一个“肯定”:日前在我国举行的第五次全民教育高层论坛上,国外政要对我国教育给予充分肯定。
笔者姑且先抛开当今中国的“数字情结”里的“质量现状”不谈,就对这个超过八成的中国公民接受了义务教育表示怀疑。真的中国有超过11亿公民接受过义务教育?我看未必。在当今大学扩招而教学质量明显下滑,学费一路看涨,学业成本狂增,以及就业形势堪忧的情形下,“读书无用论”早已重新回头。且这种“回头”还有不可逆转之势。
我们知道,占中国总人口80%的公民在广博的农村,而农村恰恰是“读书无用论”受伤重地,加之义务教育法仍是“纸上令”,教育资源配制的严重不公平,教育鸿沟日渐掘开,而教育乱收费在近10年全国就高达2000亿。此时,无钱供子读书的贫寒家庭的二老,在未被逼疯之前,就会将还学龄孩子送上南下或东去的打工列车。
或许,用不着深入田间地头去调查,更用不着什么科学统计理论去精算,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便会看到这样一幅幅让人揪心的适龄青少年失学的场景。这一群孩子,离乡背井,柔弱的双肩扛起老山深处的一家人的生活费;这一群孩子,背着上山打柴的背篓,在山角口,听到村小教室里传来的读书声暗自落泪……
教育改革是否存在方向性错误,是否失败,更非一次外国政要来我国开会所抛出的一次礼节性“肯定”那么简单的事。实际上从当今教育的生态恶化现状就可窥一斑。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差,各级学校学费越来越高,中小学择校费飙升,大学生失业者增多,上不起学的孩子数目变大……这里面的任何一项问题,都是国民教育“守夜人”的失职,都无颜在台上说教改成功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教育问题需要正视,需要重新审读,国人再也拖不起了。如果继续捂伤疤,不思改革,最终毁掉的可能并非教育本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