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时说 |
周明华
在惊爆“500万天价医药费”事件的哈医大附二院,记者调查得知一类似“银行转账”的收红包的“创新”。一该院职工解释,如某医生要收患者甲的红包,就会让患者甲将其打到患者乙的私人账户上。然后,该医生告诉患者乙,说是自己有一笔钱错打到其账上,患者乙将红包“返还”医生。(12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
严禁医务人员收患者红包,多年来似乎不缺文件规定和一声高过一声的承诺,也一直是坊间巷里议论的话题,痛斥的对象。记得还是去年4月8日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高强就曾严厉指出过医生“收包禁令”:凡收红包、拿回扣的医生都将被取消行医资格。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声声呵斥、页页文件、铮铮禁令的功效却持续堪忧。这不,竟然出现了活期账户、患者间转账的“医院红包”这样的变种。一边是卫生部不承认10年医改失败,不承认医德良知溃堤,
一边却是我们为之大跌眼镜的将“红包”在存折中游走的江湖怪胎。我们在吃惊于医院及医生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防查伎俩之余,更多的是对整治医院红包歪风的深忧。
这反映出,一些医院的医生虽然从表象上的摘取红包的行为有所收敛,却从本质上转入难以被掘出的“暗道”。不管是收患者红包的时间、地点、方式上,都日趋与时俱进而不易被觉察。用变着戏法的交易方式铸造着“情理之中”的利益链。哈医大附二院非小医院。这些著名大医院,在高部长的“禁包令”还响在耳畔时,竟敢“顶风”私设红包账户。没有足够的防查手腕,没有一种较为宽松的严查环境,没有一阵风式的处理惯例,能行吗?
那么,在其他省地市的大医院里,还有多少“红款”在患者的私人账户里横向纵流呢?我看照这样的形势疲软下去,医院红包必将成为中国公民心中的“红魔”。
诚然,要彻底打掉收红包的黑手并非易事。当前,必须是先打断医疗体制管理这双“生病的手”。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惩罚机制,方能激励专者、勤者,分流淘汰懒者有劣迹者。这方面,我们从来不缺借鉴案例,比如在欧盟国家医疗机构中医生收红包就极为罕见。这大概源于其医卫文化和刚性制度的设置:这些国家,所有医院和医生都将收红包视为天大耻辱;而对收红包者的惩罚更是严酷——医生收红包一次,终身禁医。
我们的“禁令”也有,收红包的医生也将被脱下白大褂,但面对这些并非高科技、一查就清的“变通”,卫生执法监督者们往往是“拳头举得高,落下如棉絮”。一句话,禁令变“软令”,“终生禁医”的狠心无人能下。试问,如果我们能“一票否决”那些任何形式的“红包医生”,还有谁敢提着自己的“行医证”当猴耍,使出诸如“红包账户”这样的怪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