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赏析《农家十二月》——清炒落花藕

标签:
美食 |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钟爱着戏曲?
因着陪同儿子在夜游时一路中间我为他唱着戏曲,被荷香与湖风包围着的我们,在那个夜晚回到家中,打开网络,搜索熟悉的戏曲介绍给孩子,告诉他,戏曲,教人为善、忠义、尽孝等为人最朴素的道理,戏曲来自民间,携带着历史,携带着生活而生存于世人心中,从那戏曲里,我们看到了先人的影踪,也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如何在自己的舞台上活出自己,就靠自己的演绎了。
在指点儿子听《包公辞朝》的时候,特意让他留意包拯在辞别宋王的一段演唱,在这段演唱中,包拯唱出了也许现在很多人都不再熟悉的农耕农具与食物种种,我一直很喜欢这段《十二月》的唱腔,歌词也许经过新的改编,与旧时听的稍微不一样,在开头中又增加了包拯的二十四节气念白,感觉还是不错的,现在很少有人能说出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了。
即使今天的农村孩子,也许再也无法理解词中“糙场”的意义,旧时农村每至麦收前,提前要用石磙碾出一片开阔的场地,为的是小麦收下之后在场里打麦和晒场,每到晒场季节,家里的大人们便睡在场里,因为劳累,一张席子铺在地上裹着夜风,梦,应该是香甜的,因为,
此时伴随的是丰收的喜悦。至后面唱词中所提起“头枕锄杖睡一觉,万岁呀,强似万岁你的龙凤床啊”,让我想起如今的失眠症,失眠如今日渐成为人类的杀手,睡眠日的制定不是为了提高睡眠质量,而是提醒人们注意一个要注意的现象罢了,什么事情,一旦摆到需要重视的程度,早已缺失的无法挽回了。如果在网络上搜索“失眠”字样,能出现形形色色的关于失眠的消息,来到民间,看看有多少抑郁症失眠症?
治疗失眠症如此看来,也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了。
旧的唱词里,包拯开篇就唱:“万岁爷归龙位容臣奏上,听臣把农与官利害衡量,功名富贵烟云样,粗衣淡饭滋味长。”在结尾处又唱:“一十二月对主讲,归田更比伴君强,君不见郊外青冢荒草长,古来将相在何方?”相对新旧唱词,我还是比较喜欢旧时唱词里的这些话,对于今天苦苦挣扎在名利场上的人们,也是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只是,在当时,都无法察觉啊!
唱词中提到了“捻馔”,因为我发的视频是新唱词,“捻馔”出现的位置和旧唱词的位置不同,关于这一点的改编,个人认为还应该随旧的唱词,新唱词把“捻馔”的位置摆放错误了。“捻馔”是用大麦制作的一种食品,按庄稼收获是大麦先熟小麦后熟,大麦的皮不像小麦皮那样容易剥落,青大麦用碾子碾过之后碾成小条状,所以“捻馔”应称为“碾馔”,“碾馔”开始吃的时候,还不到小麦上场的时候,包公这段唱词经过改编有常识性的错误,如果大麦小麦上场都收净了,早就没有碾馔可以吃了。这一点,我是按当地的常识来理解,不知道会否出现苏东坡改菊花落满地之谬误。
另一处唱词的改编在原唱词中为:“麦收罢时三场雨”,新唱词中改为“麦收八十三场雨”,这其间还是有说头的,记得曾经为此事在办公室一位农村过来的同事产生过讨论,如何解释“麦收八十三场雨”,因为这和农谚有关,我现无法记起农谚,只有请教老人后再修改此处,在此处唱词,应该沿用旧唱词:“麦收罢时三场雨”,这时的三场雨下了之后有利于墒情,利于秋季作物的播种,而不是“八十三场雨。”这是常识性的错误。
不会在这里上传视频,只好把网址发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听一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0OTM2NA==.html
虽然稍微懂一些农事,还是被一位渔家卖藕的给忽悠了。在走路的当儿,听到喊卖“落花藕”,好奇的停下来,看什么是落花藕,原来,是新藕的意思,荷花刚开,把嫩藕挖出来卖,但他没有直接喊卖藕,而是带了“落花”,凭空的为自己找了一个卖点,据介绍,这样的嫩藕可以直接削去外皮吃,甜甜的脆脆的,十分爽口,因为我是买了多日放在冰箱里,没有办法生吃了,征求儿子同意,做了一道甜辣藕丝。
清炒落花藕:
主料:嫩藕
配料:干红辣椒
调料:花椒 大茴 盐 糖
制作方法:
1.嫩藕洗净去外皮。
2.干红辣椒切丝。
3.藕切丝,放在水里浸泡,以免变色。
4.炒锅放油,炸香花椒大茴捞出,放入藕丝与干红辣椒丝煸炒,放入盐、糖,可以点少许白醋,因为儿子要求菜味是甜和辣口味,特意提出不要酸味出现,我没有放醋。装盘出锅即可。
藕丝脆甜辣适口,一道爽口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