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篇•价格走势的形态学与动力学(5)
谷为陵
我这几天忙于其他事情,没有更新博客,看到不少网友们留言,就《缠论》的某些问题争论得很激烈。看到这些争论,我说说我的几点基本看法:
第一个问题,我们来股票市场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我们来股票市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来赚钱的。虽然股票市场是一个风险市场,不好赚钱,但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股票市场还是一个有可能实现发财梦想的地方。对于我们这些职业做手来说,我们选择炒股之路就是为了赚大钱,发大财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目的,那还是趁早放弃炒股为好,赶紧去干点儿别的“正经事”,免得耽误人生。
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通过炒股赚大钱呢?在任何股市,炒股赚钱都并非易事,能够赚大钱的确实是少数人。这是为什么呢?从长期来看,在不考虑资金量的情况下,通过炒股赚大钱需要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炒股者的知识、经验、技术,以及天赋等。除了天赋外,知识、经验、技术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与时间累计而逐步提升的。学习投资理论和投资方法,属于获取知识的范畴。获取知识的目的,必须完全服从于赚钱这个根本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学习任何投资理论和方法,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赚钱,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赚钱的理论和方法,就是好的理论和方法,反之,就坏理论和坏方法。
第三个问题,怎样评价好理论、好方法与坏理论、坏方法呢?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实证分析与实践检验。这应该有两个标准:一是该理论和方法有足够的实证分析案例支持,通过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证明该理论与方法是可行的;二是该理论和方法有足够的成功案例支持,有某些人系统性地依据该理论和方法赚了大钱。
从第一个标准来判断,有很多理论和方法从本质上就是行不通或者有问题的。比如,格雷厄姆虽然号称是价值投资的鼻祖,但是他的价值投资理论与方法却是无法赚钱的。他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总结为“捡烟蒂理论”——一揽子买入那些跌破账面价值的股票,等待它们股价回升到账面价值之上。这个理论看似很合理,也让格雷厄姆的学生巴菲特一开始很着迷,但是,巴菲特在应用这个方法进行了几年的投资后,发现很难赚到钱,投资收益很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能够跌破账面价值的股票都不是好什么好股票,因为即使是在大熊市中,好股票也很难跌破账面价值的,在牛市来临的时候,这些不好的股票的涨幅要远远小于那些好股票。这个问题困扰了巴菲特很多年,直到他遇到成长股大师费雪以及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他才逐渐改变了投资风格,将“捡烟蒂理论”修改为“价值+成长”投资理论,最终获得了成功。再如,技术分析中的周期理论、波浪理论,我认为就不是什么好理论,随意性太强,用它们解释历史很牵强,用它们预测未来也很没谱,难以系统性地运用于股票投资。
从第二个标准来判断,要区分好坏理论和方法就更容易了。这个工作很好做,那就是分析大量的成功投资者,看他们运用的是何种投资理论和方法。我们知道,巴菲特运用的是“价值+成长”方法,索罗斯运用的是“反射理论”方法,罗杰斯运用的是买便宜货的方法是,彼得林奇运用是买高成长股方法。我认为,仅研究这些投资大师的成功案例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统计学上分析,并不能完全排除这些投资大师们是属于投资天才,他们的成功能否复制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还应该研究更多的其他的成功者的案例。好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最有价值的应该算是杰克·施瓦格的两本专著《投资怪杰》和《对冲基金奇才》中对于几十位长期成功者的采访。杰克·施瓦格所采访的这些长期成功者,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不尽相同,从5000万美元到1200亿美元都有,所采访的时间也不相同,从上世纪80年代直到2009年,横跨30年之久,但这些长期成功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在连续10~15年的时间里获得优异的收益/风险记录。通过对于这些不同时期的长期成功者的投资方法研究,至少我发现,尽管他们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顺势交易,有的是逆势交易,有的是波段操作,但有两种方法是绝大多数人没有使用的,这让我印象深刻。一种是长期投资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采用长期投资方法的人越来越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股市里被低估的好股票很难找到,若不能在股价的绝对低位买到好股票,那么,就不敢长期持有。第二种是纯技术分析方法,没有一个长期持股者声称自己的方法是根本不管股票基本面、大盘的运行情况等的纯技术分析方法,某些投资者会在自己的系统性方法中借助技术分析,但技术分析属于辅助性的,不是占有统治地位的。
第四个问题,对于《缠论》应该怎样来看呢,到底有没有用呢?我认为,不管怎么说,《缠论》只是一种技术分析方法,它是为愿意使用的人准备的,就如同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技术分析方法一样,只要其机理没有根本的错误,那么,《缠论》是否有用就因人而异了:一是对于那些精通《缠论》,且能够熟练运用《缠论》赚钱的人来说,《缠论》就是有用的;二是对于那些精通《缠论》,但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缠论》赚钱的人来说,《缠论》还没有起到作用;三是对于《缠论》研究不深,也不能够运用《缠论》赚钱的人来说,《缠论》的作用不大;四是对于《缠论》不信,也不用《缠论》的人来说,《缠论》就根本没有用。那么,《缠论》在机理上是否成立呢?我们还是要以实证分析进行检验,缠迷们也不用再争论了,我教给大家一个检验的方法。比如,关于大家争论较多的一买的问题,这很好办,那些认为《缠论》可以找到精确的一买的人,可以尽可能多地找出历史上的精确的一买的案例,而对于那些质疑能够找到精确的一买的人,也可以尽可能多地找出历史上的一买不成立的反例。这是对于历史案例的回归分析,另外,还可以应用《缠论》进行一买的预测,那些信奉《缠论》的人,可以为我们找一些现在或者即将出现一买的股票,也让大家见识见识。股票市场是一个画人的市场,不是一个画鬼的市场,任何投资理论都必须经受实践的严格检验。若以理论对理论,永远是空谈,永远也谈不清楚。
我本来是要谈价格走势的形态学与动力学的,但是,因大家的争论我不得不临时加上了这些议论,这正好说明股票市场是一个正反馈的系统,初始条件与最终结果总是相互影响,难以预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