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篇•价格走势的形态学与动力学(3)
谷为陵
有不少网友在我上一篇博文后面留言,认为我对于《缠论》的三类买点的认识不正确,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缠论》的三类买点都是非常精确的,是非常确定的,而不是我所说的非定量的、经验性的。对此问题我还是要解释一下。
首先,我认为《缠论》的三类买点论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不代表市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就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永远等于180度,在平面世界这是永恒正确的,但是,我们在地球上实际测量时,却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平面三角形,我们能够找到的几乎都是曲面的三角形,因为我们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球体。这就是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我认为,很多缠迷们,是错误地领会了《缠论》的思想,或者说是错误地将《缠论》教条化了。我仅举一例。假若《缠论》的第一类买点是非常精确的,那么,这个买点就应该是一个定数。比如,按照《缠论》分析。某一只股票的第一类买点应该是5.00元,可以精确到小数点第二位,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个买点真实存在吗?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假若所有的缠迷们,都知道这种股票的第一类买点是在5.00元,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在这个价位绝大多数缠迷根本买不到,因为所有缠迷都会在5.00抢进,在股价的底部会有这么多的卖盘给它们吗?要是买不到,那这个买点还有什么意义呢?二是这个买点根本不会出现。因为既然所有缠迷们都能够看出或者预测到5.00元将会是第一类买点,那么,不排除其中有某些人因害怕届时买不到而会打提前量,那么,随着这些人的提前买入,股价也许根本跌不到5.00元,如,只会跌到5.10元,或者5.50元,甚至是6.00等等。由于《缠论》的第一类买点就是精确的5.00元,那么,这个5.10元、5.50或者6.00元,就不应该属于《缠论》预测的那个买点,也就是说,在这情况下,那个理论上的精确的第一类买点不会出现,或者说不存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假若某一种为市场所熟知的理论能够预测到某只股票的最低价,那么,这个最低价是绝对不存在的,市场总会有打提前量的人,提前抢进的结果是股价根本跌不到那个价格。这就是牛市里出现的情况,因为买气太旺,即使是那些烂股票涨上去后也暂时调不下来,可是按照技术分析,这些烂股票本应暴跌才是。
其次,买点精确论在实际操作时没有意义。除非是在跌停板买进,可以在一个价位买进很多筹码,除此之外,在任何单个价位上能够买到的股票数量都是很有限的,这个问题对于资金量大的投资者来说尤其突出。比如说,某个大户要买进数百万股甚至是上千万股,那么,要在一个确定的单个价位完全满仓吃进只是科学幻想。因此,对于这些资金量大的投资者来说,买点就绝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价格区间,用“买区”代替买点也许更好。既然建仓过程是一个很大的价格区间,那么,那个精确的买点又有何意义呢?比如,某人计划依据《缠论》的第一类买点在某只股票建仓100万股,假设这个第一类买点是精确的5.00元,但买到5万股后,股价就上涨到了5.5元,这个5.5元应该不再属于第一类买点了,那怎么办呢?剩余的95万股难道就不买了吗?
第三,我的观点是,我并非从理论上否认《缠论》的三类买点论,但我认为其最大意义不是为了确定或者说指导投资者去抓那个精确的三类买点,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下跌趋势反转可能性的部分证据。当一个下跌趋势真的出现反转的时候,一定会先出现一个最低点,这个最低点就是第一类买点。但这个最低点的第一类买点,从操作的意义上看,并非是让你去抓的,它是给出了趋势由跌转涨的信号。若这个信号通过背驰能够大概率确认,那么,就相当于确认了一个新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从操作的角度看,即使错过了这个第一类买点也并不要紧,因为在这个买点右侧的相当长的价格区间内都会是建仓区间,或者说都是“买区”。
中午时间有限,就先说这么多。欢迎继续讨论,真理嘛,不辩不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