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大工”等群友一再提出劳动计量问题所想到的(六)——丁堡骏教授劳动不能有价值论批判

(2024-07-17 23:05:36)
标签:

财经

由“大工”等群友一再提出劳动计量问题所想到的(六)

——丁堡骏教授劳动不能有价值论批判

关柏春

六、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认识今天的现实,究竟应当从现实出发,总结概括出崭新的结论,还是到170多年前甚至200多年前的著作中寻找答案呢?

从前,楚国有位游客,他坐上摆渡的木舟,想渡江到对岸,行进当中其佩剑不慎从舟侧掉入江中,游客于是在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并说这是吾剑掉入水中之处。到了对岸,洲客从其所刻记号处下水寻找落水之剑。然而,木舟已行,而剑未动,这样找剑,岂不糊涂?这叫《刻舟求剑》,是有名的成语,几乎谁都知道。但是,为了与丁堡骏教授交流就不得不重新解说一遍了。

170多年前,或者200多年前的人说劳动没有价值。然而,经过了170多年,或者200多年,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把170多年前,或者200多年的认识运用于今天的现实,它怎么可能客观反映今天的现实呢?用170多年前,或者200多年前的认识说明今天的现实,这与《刻舟求剑》中那位游客的糊涂做法有什么区别呢?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从何而来?实践!主要是实践,人的正确认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当然,个人的实践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但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实践,而是社会的实践,是千千万万人参加的实践。实际上,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是一代一代地积累、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所以,学习书本知识,借鉴和参考前人或别人的知识也是获得认识的途径。但是,前人或者别人的认识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获得的,它们不可能到处适用,永远正确。不过,前人在认识现实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现实是会有启发意义的。即使这样,他们的认识也不能代替自己的认识。也就是说,前人或者别人的认识是否符合今天的现实是需要经过实践检验的,经过实践验证的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

我们历来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历来讲究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历来主张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然而,丁堡骏教授却恰好相反,谁要是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他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从语录出发怼你。所以,我以为他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就完全搞错了。当然,如果真象他自诩的那样,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说明道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他的实际做法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是从霍吉斯金(具有无产阶级倾向,但理论上却是非科学的)的观点出发的。当然,再次当然,从霍吉斯金的观点出发也不是不可以,我以为不管是谁,只要他说得有道理,我们就可以参考借鉴,但是问题在于他那些观点都是从非科学的理论前提出发的,他的目的是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从他的观点出发评论今天的现实有什么道理呢?

认识是对现实的反映,现实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就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人的认识就是个不断发展永无休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它又是科学。科学是具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会超越时代的限制而获得新的生命。但是,象丁堡骏教授那样把马克思的具体结论解释成教条就等于终结了它的生命。

如果以圣人言为标准,或以为祖宗之法不可违,那么认识就会停止,创新也就绝无可能了。然而,我们具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统,陈陈相因,逢新必反,这样的思维习惯在知识界仍然占据着支配地位。但是,我以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理论创新就是不可能的,科技进步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被卡脖子就是必然的!我们在研究劳动有没有价值的问题时,丁堡骏教授就到《资本论》中寻找答案去了,甚至还要到霍吉斯金的著作中寻找答案。经济学教授们都持这样的心态,理论还怎么创新?现实问题还怎么解决?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态,中华民族还有希望吗?

请问丁堡骏教授,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来自哪里?来自于今天的实践,还是来自于200年前的霍吉斯金的著作?我们是否完成了现代启蒙?我们究竟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为什么遇到问题会到祖宗那里去寻找答案?难道我们自己不会独立思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