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对《资本论》的种种误解(之二)
(2022-04-12 15:50:31)
标签:
财经 |
澄清对《资本论》的种种误解(之二)
——劳动到底能不能独立存在?
关柏春
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活的要素的市场问题时,有些学者提出了劳动具有商品性质的观点。相反,另一些学者则引证马克思有关劳动独立存在问题的话对劳动商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那么,劳动到底能不能独立存在呢?
是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无论如何必须在出卖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工人如果能使他的劳动独立存在,他出卖的就是商品,而不是劳动。”很多学者引证马克思的这段话来批驳劳动商品论,但这是不能成立的。
本来,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在出卖以前并不存在是从生产关系的意义而言的。但是,学者们引证马克思的话却都是从交换的技术方面来理解的,这就误解了马克思的意思。
其实,就是从交换的技术的角度来理解,不独立存在的东西也并非就不能交换,比如期货。再比如,定单农业。玉米秋天才能收获,但是春天就可成交。对于这些,农民兄弟都很清楚。不过,这些内容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就不说它了。
请注意,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是要揭示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所以他研究每一问题都是从生产关系出发的。在这里,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因为一无所有,因而就无法使劳动独立存在,所以就不可能出卖劳动。接下来,他就做了另一种假设,并且说明劳动者能使自己的劳动独立存在,并且只能出卖自己的商品,而不必出卖劳动。很显然,这指的是小生产者的情形,因为他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就能使自己的劳动独立存在。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劳动能否独立存在的问题是从生产关系的意义而言的,也就是说劳动者如果一无所有,他就无法使劳动独立存在,他就只能出卖劳动力,而不可能出卖劳动(和商品),如果他个人直接占有生产资料,那就能使劳动独立存在,他就只能出卖商品,而不可能出卖劳动(也不必出卖劳动力)。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经验就说到——————
注释:赵履宽、杨体仁:《是劳动力市场,还是活劳动市场?》,《光明日报》1986年8月23日;林子力:《劳动商品化、财产社会化和市场机制的生成》,《经济研究》1988年第9期;詹连富:《论劳动作为商品的合理性》,《社会科学探索》1994年第5期;王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商品简论》,《经济•社会》1995年第3期;刘玉瑾、王春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能是劳动成为商品》,《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5期;王建民:《论活劳动商品》,《文史哲》2001年第3期;黄正山:《劳动力的特性和劳动的商品属性》;《学术探索》2003年特刊;朱富强:《论劳动者出卖的对象,劳动和劳动力之辩》一文(《岭南学刊》2005年第1期;秦凤白:《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商品化的必然性》;《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2期,等文。
参见韦行:《“活劳动商品”存在吗?》,《光明日报》1986年10月11日;颜新宝:《活劳动不是商品》,《光明日报》1986年10月25日;郭念唐:《略论活劳动不能成为商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张淑兰:《活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是商品》,《理论探讨》1987年第2期;卫兴华、马庆泉:《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等量劳动交换吗?》,《经济学动态》1987年第10期;曾瑞全:《社会主义劳动商品论能成立吗》,《学术月刊》1990年第8期;何炼成:《关于劳动力商品或劳动商品的问题》,《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第4期,等文。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6页。
这些。但是,如果我们按照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同一逻辑继续进行推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导),因而就能使劳动独立存在,这时候他就无需出卖劳动力,也没有物质商品可卖,而只能进行劳动交换。
这就说明,从马克思的这段话出发批驳劳动商品论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我们这样的推论是否有根据呢?我以为,是有根据的。因为马克思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情形时就曾说道,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尤其应当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这种设想已经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所证实了。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劳动者付出劳动之后就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这是自主劳动。在这里,生产的活的要素就是劳动者直接付出的劳动,劳动者参加生产再也不必采取出卖劳动力那种矛盾的形式了。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劳动者付出个人劳动,然后领取货币工资,这不是劳动力买卖,而是等量劳动交换。
现在看来,劳动并不是不能独立存在,能否独立存在,这里的关键在于社会的生产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劳动不能独立存在,但是在另一种条件下就能独立存在。以为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因而不能作为商品,这是误解了马克思的意思,结果使马克思的结论与现实相冲突了。
我觉得,这些学者现在应当正视现实,应当反省自己的认识了。
——————
注释: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页。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页。
参见拙作:《澄清对马克思一段话的误解》,《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