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上)
(2022-04-02 13:56:13)
标签:
财经 |
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上)
——对“《资本论》当代价值”问题三派观点的评论
关柏春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内容提要: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这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代现实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马克思为揭示社会本质关系而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现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学术界在“《资本论》当代价值”问题上却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流派。有些经济学家简单照搬《资本论》的革命结论,结果使它与现实相冲突了;有些经济学家片面强调《资本论》阐述的商品经济规律的重要意义,结果把它当作商品经济常识而贬低了它的价值;有些经济学家把贯穿于《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并得出了崭新的结论,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和谐本质,但他们的理论证明还远不是科学的,因而还远没有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关键词:《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集中的代表作。我们一直都以《资本论》作为指导我们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尤其近些年来随着《资本论》在国际范围的持续升温,学术界就“《资本论》当代价值”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那么,《资本论》在当代究竟有什么价值呢?马克思开宗明义,在《〈资本论〉序言》当中就曾阐明他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本质关系,他从商品经济的必然规律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但是,当代现实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已经完全不同了,尤其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则根本不同。所以,按照我的看法我们今天研究《资本论》就不能简单照搬其中的革命结论,或片面强调商品经济规律的重要意义,而应当把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并得出崭新的结论,从而揭示社会主义的和谐本质,促进社会主义日益完善。但是,现实却远非如此简单,目前学术界就“《资本论》当代价值”问题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流派。对于这三个流派,我先做个简单的概括:一是教条派,他们把《资本论》的革命结论简单照搬到今天的现实中来,结果使它与现实相冲突了;二是庸俗派,他们把《资本论》当做商品经济常识,结果就贬低了它的价值;三是创新派,他们把贯穿于《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并得出了崭新的结论,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和谐本质,但他们的理论证明还远不是科学的,因而还远没有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当然,三个流派的划分是相对的,就是说有的流派之间界线分明,有的流派之间却又相互交叉。下面我们对这三派理论观点分别做些分析和评论。
一、对“《资本论》当代价值”教条派观点的评论
有些经济学家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得出的革命结论简单照搬到今天的现实,结果使它与现实相冲突了,我称之为“《资本论》当代价值”的教条派。何炼成教授认为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卫兴华教授认为现实仍然存在剥削,
——————
注释: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
参见何炼成:《社会主义企业中劳动力的商品属性》,《经济纵横》1994年第6期。
参见卫兴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剥削”观与我国现实》,《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
参见周天勇2013年6月30日的微博,http://s16.sinaimg.cn/orignal/3f1601d1ge0d3f352877f&690。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在《资本论》中得到了科学的证明。那么,马克思是怎么证明的呢?其关键环节是,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并说明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过程,也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劳动者得到了工资,两厢情愿,愿买愿卖,这个买卖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这个貌似公平的交易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说明了剩余价值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马克思说道,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就发挥它的使用价值,就是让劳动者付出劳动,让他劳动一整天,但是劳动者在一整天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所得的工资。实际上,一整天劳动被分成了两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劳动者了,而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很显然,劳动创造的价值被分成了两部分,劳动者所得的工资勉强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是由必要劳动创造的,就相当于劳动力价值,而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可见,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毫无疑问,提出劳动力商品范畴是马克思进行理论创造的关键一环。马克思提出劳动力商品范畴之后就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从而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非常明显,马克思进行理论创造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直接就具有革命的意义,实际上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把马克思的革命结论简单照搬到今天的现实就有问题了。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的现实。那时候,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不顾工人的死活,无限制地延长劳动时间,资本主义国家还颁布压低工资的法律,把工资水平压到了最低限度,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即刻就要爆发了。马克思就是针对那样的现实而提出革命结论的。但是,今天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电子工业阶段。这时候,劳动时间日益缩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制度日趋公正,阶级矛盾日趋缓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狂飙年代已经成为过去,人类社会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今天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开放生产关系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正在推动着生产力飞速向前发展,我们的社会空前稳定,呈现了一派和谐景象,大家都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马克思在他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证明劳动力商品范畴、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具有革命的意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在今日社会条件下经济学家们重提劳动力商品范畴和剥削理论要干什么呢,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吗?
很显然,今天的社会现实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我们今天研究《资本论》就应当说明今日社会的和谐本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理论支持。但是,教条派经济学家却相反,他们主张劳动力仍是商品,现实仍存在剥削,他们把《资本论》的革命结论简单照搬到今日现实中来,结果使它与现实相冲突了,使马克思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二、对“《资本论》当代价值”庸俗派观点的评论
有些经济学家主张《资本论》阐明的商品经济规律仍然适用于今天的现实,比如价格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还有关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关于商品生产及其规律的理论,等等。是的,《资本论》当中包含了这些内容。但是,这些不过都是商品经济常识。我以为,他们片面强调这些内容的重要意义就把《资本论》当做商品经济常识,因而就把它庸俗化了,客观上就贬低了它的当代价值,我称之为“《资本论》当代价值”的庸俗派。
——————
注释: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9页。
有的经济学家主张劳动力仍是商品,甚至还极力把它写进了中共中央的红头文件当中,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参见高尚全:《“劳动力市场”如何写进党的文件》,《北京日报》2011年9月19日。
参见卫兴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与当代现实》,《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张宇:《〈资本论〉的当代意义》,《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4期,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