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中)
(2022-03-26 16:54:41)
标签:
财经 |
三、关于计划经济设想的实现
马克思曾经设想,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基础上将实行计划经济,就是按照需要组织生产,从而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实现生产的自觉性,从而就能充分地发展生产力。但是,计划经济的实践不仅没有充分地发展生产力,反倒束缚了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倒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多人都以为计划经济过时了,或者本来就是一种错误,以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但是,这是目光短浅,认识浅薄的一种表现。我以为,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实现生产的自觉性,这符合人类社会的理想,人类社会必然要实现按需生产的目标,而且科技进步(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以下简称互联网)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在现实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直接相连了,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给生产者发出购买指令,生产者将会按照消费者的需要组织生产,按需生产的目标就成为现实了。在这里,购销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通过价值形式只是要进行经济核算,调节利益关系而已,从本质上说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经济活动已经具有了计划性,马克思关于计划经济设想的实际内容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面对今天的现实,我们虽然名曰市场经济,但实际上计划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国家通过宏观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着大型骨干工程、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对于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业和部门以及自然垄断行业(比如,土地、矿产、粮食、棉花、铁路、航空、港口、机场、供水、供电等等)都采取了政策性管理措施。同时,还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还通过遗产税法(社会主义必然要建立遗产税法)、所得税法、最低工资法、社会保障制度等法律法规调节着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等等。可以肯定,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调节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化对于竞争性行业以及一般消费品的生产就放开了,都是由市场调节的,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所有这些生产活动都是在相对均衡的宏观经济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就具有了计划性。
很显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计划性与以往的计划经济根本不同。以往,中央政府制定了包揽一切的计划,通过计划控制了全部经济活动,但实际上计划并未准确的反映实际,生产也未准确的反映需求;今天,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相连了,按需生产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当然,它们的目标也有一致之处,即都要达到按需生产的目标,但效果却迥然不同。按需生产符合人类社会的理想,所以期望通过制定计划实现产需信息对称,实现为满足需要而生产(按需生产)的目标并没有错。但是,象中央政府那样通过各级行政组织自下而上搜集(汇总)需求信息,然后再自上而下逐级下达生产指令(而且包揽一切)就有问题了,因为那样搜集信息的成本太大,制定计划的周期又太长,尤其严——————
注释: 张维迎:《计划经济是人类无知导致的最大灾难》,http://www.aiweibang.com/yuedu/81302612.html。
卓炯先生提出了“商品经济万岁论!”参见《广州日报》2003年7月27日。
重的问题是搜集的需求信息和发出的生产指令都是不准确的。经验证明,那样的计划经济并不成功, 因为它无法实现产需之间的信息对称。实际上,商品的销售过程是通过无数独具个性的消费者主观选择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制定计划的周期太长,所以即使指令性计划的信息是准确的也很难准确反映变化了的需求,再加上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所难以避免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影响,计划就无法准确的反映实际了。实际上,那样的计划造成了供需脱节和资源浪费,人们需要的产品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凭票供应,排队购物,而有些产品又不符合人们的需要——仓库积压,损失浪费。但是,信息传递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之后这里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互联网全覆盖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企业)和每个消费者(商家)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网络自然就把他们连接起来了,这时候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就能直接交流信息了,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购买指令,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组织生产,从而就能实现按需生产的目标。所谓计划经济,其实质是要实现为满足需要而生产的目标(按需生产,产需平衡,商品能够直接实现),而指令性计划不过是实现这种经济运行模式的信息传递形式(自下而上汇总需求信息和自上而下下达生产指令,纵向传递信息)。现在,指令性计划虽然不覆存在了,但是通过互联网就实现了产需之间信息对称(横向传递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对接),生产直接就是满足需要的,从而就实现了生产的计划性。在现实中,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它体现的仅仅是一种利益核算关系,而就经济关系的实质而言产需之间已经直接对接,生产直接就是满足需要的。为了满足需要而生产曾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理想的经济运行模式,但是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年代却并未做到,而在普及了互联网之后这种理想很自然地就成为现实了。
现在看来,不仅网上销售的商品是为满足需要而生产的,就是超市(实体店)的商品也是为满足需要而生产的。比如,在比较有规模的超市在结算环节都采用了红外线扫描识别系统,对于售出的商品(都附有信息条码)通过红外扫描技术一一识别,然后结算。生产厂家与超市之间通过互联网就能直接沟通,所以通过这个系统厂家就能即时掌握商品的销售信息,商品卖没卖出去,卖出去多少,可谓一目了然。也就是说,超市每卖出一件商品生产厂家马上就能知道,这个系统能把商品的销售信息即时反馈给生产厂家,厂家就能按照商品的实际销售情况决定生产了,这样企业就真正实现了按需定产。尤其应当指出,不仅普通商品实现了产需对接,而且很多类似蔬菜、水果、鸡鱼、熟食等鲜、活、熟商品也都实现了产需平衡。比如,面包的保质期基本上就是三天,这就等于说面包必须在产出当天就即时摆上货架,它们在当天或第二天就必须全部售出,并且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如果生产多了,第二天没有全部卖出,到了第三天就要降价,就要特价销售了。现在,超市几乎天天都有特价商品,这除了有销售策略上的考虑之外,也是为了避免某些商品超过保质期而造成更大的损失。由此可见,通过互联网实现厂家与超市之间的直接沟通就实现了以销定产,就实现了产需平衡。
还应指出,期货市场的广泛发展也是实现生产计划性的一种表现。比如,通过期货市场秋天才能收获的玉米在春天播种时就已经卖出去了。
不仅如此,很多产品已经概念化了。就是说,新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前,其模型、功能、色彩等等信息通过电视(或电脑)屏幕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消费者在看到实物之前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购买指令了。同时,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产品提出修改意见,厂家就可以按照你的意愿进行生产,从而就能满足你这个消费者的特殊需要,真正实现了产品的个性化!
——————
注释: 应当指出,在大工业生产力的基础上计划经济曾经显示过明显的优越性,比如前苏联1928年10月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2年12月,用时4年零3个月就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同一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两种体制两重天,形成了东风压倒西风之势。但是,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西方社会采取了宏观调节措施之后,我们的计划经济就看不出优越性了。同时,计划经济本身也有局限性——分配方面导致了平均主义,即缺乏激励机制。详见拙作:《论当今时代》,《经济学家周报》2011年12月11、18、25日。
黑龙江省今年收购粮食时就订购了明年的粮食。黑龙江日报评论:《龙江首开农民合作社卖粮大会 卖今年粮签明年单》2016年11月29日,http://hlj.sina.com.cn/news/ljyw/2016-11-29/detail-ifxyawmp0486156.shtml。
显然,行政命令式的计划经济失败了,但是通过互联网就使按需生产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计划经济的理想通过互联网而变成了现实!当然,我们应当承认商品经济是历史地产生的,而且也有其显著的优越性,它通过专业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它通过经济利益与个人活动直接挂钩而调动了每个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但是它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就是说生产者生产了产品之后不知道能否卖得出去,商品会遇到实现的问题。商品爱货币,但是货币却未必爱商品,所以说商品的爱情道路并不平坦。商品的实现有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比较幸运,有人需要,商品顺利售出就算跳跃成功,如果运气不佳,没人需要,商品没有售出,跳跃就算失败了,那时候摔坏的就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所以,每个生产者都要承受商品实现问题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商品实现过程当然要经过货币环节(物物交换除外),这本身就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而在资本主义大工业阶段危机就成了必然性,结果就会造成财产的损失和浪费。所以,人们都愿望产品能够顺利实现,并提出了计划经济的设想,期望通过经济计划实现按需生产的目标,这样人类社会就能从商品生产的必然王国摆脱出来,迈向按需生产的自由王国,从而就能实现人的解放。毫无疑问,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实现生产的自觉性,即实现按需生产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政府直接下达指令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产需直接对接按需生产的理想就日益成为普遍的现实了。
我们还应当看到,仅仅认识到经济活动具有了计划性还是比较肤浅的,因为就实质而言,现实已经突破了商品经济或计划经济的限制而产生了很多产品经济因素!比如,现实中的产品不是按照计划生产的,而且采取了商品的形式,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为了满足需要而生产的,因而这里的产品就不再是纯粹的商品,而具有了产品的性质,这样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就超出了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范围,而具有了产品经济的性质,这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也是一致的。
我们说产品经济因素在日益增长不仅仅因为产需信息越来越对称,而且还在于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了产品的性质。我们都知道,商品的特点是价格偏离价值且不断波动,产品的特点则是价格趋近价值且不再波动了。商品经济越发展竞争就越充分,经过充分的竞争过程超市商品的价格就降到了最低限度,基本上就趋近其价值了(价格偏离价值的幅度越来越小)。这时候,消费者去超市只是按照需要选择商品,他完全接受了商品的标价,而不再寻价,更不见讨价还价了。当然,今年西瓜种多了,西瓜就会掉价,谷子种少了,小米就会涨价。还有,地滩、早市还会有讨价还价的,价格波动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是,超市和电商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而且超市和电商还在日益发展,这就说明讨价还价的商品数量将会日益减少。这就是说,商品的价格波动今后还会发生,然而这是无奈之事,商品经济就是这样,商品能否卖得出去,卖得贵些还是贱些都是无法确定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因素就会日益减少。随着价格波动幅度的日益缩小,价格就会日益趋近于价值了(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币值也就不再波动了,相应地货币就日益趋近于劳动券了)。这时候,厂家的产品就不再象商品那样需要经过惊险的跳跃,而直接就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
不能否认,商品经济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益处,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消费品日益丰富了,但是商品经济也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每个人都面临着商品的实现问题。自商品经济产生以来,商品的实现问题就相伴而生,挥之不去。自1825年英国爆发了影响广泛的经济危机之后,差不多每隔十年又来一次,周期性地暴发,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先哲做过种种努力和探索。英国人莫尔500年前就设想了《乌托邦》,其目的就是要摆脱商品经济给人们造成的痛苦。 中国人李汝珍在200多年前就撰写了《镜花缘》,其中描写了君子国,批判和讽刺了商品交换中的欺诈和自利行为。 欧文到美国搞共产主义试验也快到200年了。马克思试图通过计划经济解决问题,凯恩斯试图通过宏观调控解决问题。但是,所有这些设想或做法都没能最终解决问题。建国之后,国家机关制定了包揽一切的经济计划,但是这样的计划并不能充分地反映现实,同时它本身又无法解决激励的问题;建——————
注释: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24页。
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最初是在1516年于卢文城出版的。
李汝珍撰写的《镜花缘》一书于1815年完成初稿,1818年苏州刻本问世。
罗伯特·欧文1824年到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土地,开始搞新和谐移民区试验。
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但它无法解决商品的充分实现问题。人们经过了种种试验,期盼着实现产需平衡,但总是与失败和痛苦相伴随。今天,我们终于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在这里既保留了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又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产需平衡的目标。需要强调指出,今天的产需平衡不是通过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而实现的,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自然地实现的。产需平衡的目标经过长期努力而未做到,但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实现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应当肯定,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不断探索创造的结果。
顺便指出,人们对于价格的形成机制似乎还有些误解。比如,近来网上盛传现实中百分之九十七的商品价格由市场说了算。 这样说似乎并没有错,但比较肤浅。他们的意思是说,越来越多的商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并以此说明市场化改革的成就。但是,他们忽略了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越来越趋近于价值了。其实,市场仅仅形成价格,而不决定价格,市场形成的价格必然会发生波动,但价格波动所围绕的那个中心就是价值,它才是决定价格的深层原因。表面看,价格通过市场形成,而且波动不定,但真正决定价格的因素则是价值,讨价还价和价格波动现象日趋消失说明现实中的价格已经开始回归价值,价格开始趋近准确地反映价值了。
很显然,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是按其先后顺序历史地发生的,但在目前的阶段各种因素又同时并存。我们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因素就会日益减少,而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因素就会日益增多,之后计划经济还会向产品经济方向转变,到了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经济就会成为纯粹的产品经济了。
四、三大差别正在日益趋近消亡
马克思还曾设想过消灭三大差别的问题,这里的三大差别指的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脑劳动差别。在他那里,消灭了三大差别人们就能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今天看来,这样的理想正在日益成为现实。
自社会分化为工业与农业之后就形成了工农差别,但这种差别现在正在弥合过程中。在工业生产中,主要依靠机械动力,机械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的体力。今天,在很多场合已经实现了半自动化或者全自动化,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地减轻了。工业生产过程相对比较确定,很少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劳动时间也比较确定,普遍都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但是,农业生产中的情形就差多了,尤其改革开放以前那段时间,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靠地打粮,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农民的劳动强度极大,劳动时间极长,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终年劳作,终身劳作。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工农之间在劳动、收益、身分、地位和各种福利待遇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工农差别相当大,简直就是不同等的人。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工农差别就开始缩小了。农业已经不再单家独户地经营了,土地开始向种田能手集中,开始了规模化经营,普遍采用了农业机械,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都采取了机械作业方式。当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民工的收入普遍偏低,在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等方面还有些差别,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原来的城乡差别非常大,城乡简直就是两重天,现在看来城乡差别正在日趋消亡。原来的城乡差别主要是在动力,照明,信息,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但是,随着电力供应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实现了村村通)和公共交通的日益便捷,城乡差别就会趋近消亡;随着改革的深化,公共服务将会均等化,城乡之间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别也将会趋近消亡。农民进城的障碍正在消除,有些进城打工者已经开始返乡创业了,城里有些退休职工都向往或者已经搬到农村生活去了(田园生活)。
自有了社会生活以来就有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别,这种区别在很多社会阶段又表现为阶级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古人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形。今天看来,那样的体脑劳动差别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还有等级和地位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已经开始消亡,随着政治民主化的推进社会管理者已经由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转变成了贴近群众的社会公——————
注释: 参见人民日报谈价改:《97%以上商品服务价格已由市场说了算》,2015年11月9日7:24新华网。
仆。当然,在存在旧式分工的条件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仍有明显的差别。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力将会逐步代替人的体力,电子计算机相当程度上会代替人的脑力,结果劳动形式就会趋同化,都趋向于操作键盘之类的劳动了,最后体脑劳动差别就必然会趋近于消亡。
我们认为,三大差别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进步三大差别问题就必然能够得到解决。放眼世界,看到发达国家三大差别已经趋近于消亡,我们对于消灭三大差别就更加充满信心了。
五、劳动正在日益成为乐生的需要
马克思曾经设想,将来劳动将会成为乐生的需要。 对于这一点,人们似乎都比较难以理解,绝大多数都认为劳动是一种负担,人们都唯恐避之不及,怎么可能会成为乐生的需要呢?我以为,这与目前的劳动状态有关。劳动需要付出体力和脑力,有时还需要克服来自自然和自身的种种困难,所以劳动会使人疲劳,会使人厌倦,是不得已的行为。但是,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参加劳动。人们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劳动能够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从而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所以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就不能不参加劳动。人们只是为了维持生存才参加劳动的,劳动是不得已的,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劳动就会成为乐生的需要,就会成为主动的行为了。
过去,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劳动单纯依靠体力支出,动作单调而又乏味,劳动会使人疲劳,会使人厌倦,在旧式分工条件下劳动还会使人片面化,所以劳动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人们都唯恐避之不及,如果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必须劳动,那么人们都将会尽可能地摆脱劳动。尤其在几千年的旧社会,劳动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忙个不停,基本上都是终日劳作,终年劳作,终身劳作。到了大工业阶段,虽然生产力有所发展,但是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剩余劳动都拚命地延长劳动时间,每天都要劳动十二小时以上,有的达到十四小时、十六小时,甚至还有十八小时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人阶级的斗争,劳动时间就大大地缩短了,现在普遍都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有的甚至更短,还有双休日,节庆日,带薪休假等等,总之劳动时间已经大大地缩短了。同时,随着机械力代替了人的体力,随着电子计算机(电脑)部分地代替了人的脑力,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支出都明显地降低了,劳动就比较轻巧了。将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劳动时间将会进一步缩短,劳动将会更加轻巧,主要体现为创造力,所以劳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当然,在现实社会当中,劳动还是创造物质文化财富的基本手段,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还是必须的,所以劳动还是必须的。同时,劳动又是劳动者展示自身价值的形式,离开了劳动过程人们也就无法表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劳动就必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主动需要。人是社会性动物,单是社会结合本身就会使人产生竞争心,每个人都期望通过社会活动展现自身的才能、价值和贡献,从而赢得人们的认同和尊重,而劳动是社会结合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展示自身的价值,就是说只有通过劳动,通过创造才能展示自身的价值,从而才能获得快乐,这时候劳动就成了乐生的需要。
今天,人们对于退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往人们都以为,退休了就摆脱了劳动,感觉是很高兴的,但今天的现实却并非完全如此。我们都知道,劳动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退休了也就脱离了社会生活,因而也就失去了劳动创造的机会和乐趣,获得快乐,获得社会的尊重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退休时在感情方面又是很痛苦的(失落感)。很多劳动者退休之后又找了一份工作,他们中有的是因为经济的需要,希望再挣一份工资,但也有很多并非出于经济的需要,而主要是为了避免脱离社会生活,在这样的场合劳动也就成了乐生的需要。
据报道,哈尔滨成立了劳动交换银行,是由社区组织的,社区成员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社区都做详细的记录,当他们将来有这种需要时社区通过组织就会为他们提供这种服务,这些工作都是根据力所——————
注释: 参见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据2013年统计,法国的所有全职雇员的平均实际工作时长仅为1661个小时。参见朱伟彬:《外媒:法国人平均一年的工作时间比德国人少五周》,中国网,新闻中心,2014年6月26日。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362—363页。
能及和自愿互利的原则而做的,这也是一种劳动交换,但已经不计报酬了。
今天,志愿者行动(不计报酬为社会提供服务)已经日益广泛的开展起来了,其意义是重大而又深远的。
六、人们的财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财富观念是被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劳动负担非常沉重,劳动过程非常艰辛,而消费资料则相对匮乏,所以人们都幻想占有很多财富而避免艰辛劳作,或者期盼能一劳永逸,并且使子孙万代都能永享福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创造能力就极大地提高了,物质财富相对也比较丰富了,相应地财富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今天,相对于人们的创造能力而言,个人的消费需要都是有限的,很多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或价值已经远远地超过了自己的生活需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财富观念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多余的财产留给子孙后代有可能使他们滋长懒惰、贪图享乐的思想,这就不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反倒有可能会影响和限制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所以很多富人都采取了裸捐的办法(在巨额财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财富来源于社会,还应归还于社会)。在传统社会人们都以享乐为美,而在现代社会则都以贡献为美。据报道,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积累了700多亿美元个人财产,然而他早已立下遗嘱,决定死后将其中的98%都捐献给基金会;财富排名第二的沃伦·巴菲特也决定死后将300多亿美元个人财产的99%都捐献给基金会(他们现在已经开始了捐献活动)。 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社会财富日益充裕了,个人的所得已不再限于维持生存,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能力、价值或对社会的贡献。在我们国家,“慈善捐助”、“ 爱心捐助”等等活动也已经普遍地展开了。据2012中国慈善排行榜慈善家榜单显示,2011年度上榜慈善家有231位,捐赠总额约81亿元;上榜企业有605家,捐赠总额超104亿元。香港的李嘉诚、邵逸夫等先生也都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做了很多贡献。“逸夫楼”遍布全国各地,随处可见。他们的行为受到了普遍的赞誉,很多人都在努力效法,捐献财产,用于公益事业已经成了时尚,成了“光彩事业”。
很显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财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过去,地主老财的主要目标就是占有财富,储藏金银,今天的某些贪官也是这样,他们欲壑难填,贪得无厌。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起来之后,占有大量财富就成为多余的了,那样的观念和行为就是非常可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