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下)
(2022-03-26 16:51:44)
标签:
财经 |
七、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的实现。
在以往,分工推动了生产力, 但是旧式分工也使人片面化了。 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除了要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使物质文化财富充分涌流之外,还要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共产主义的实质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目前的阶段,我们仍然受制于旧式分工的限制而未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是,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式分工就必然会被打破,人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就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
注释: 参见张维璋、郑鑫:《关于“道德银行”的实践与思考》,《张维璋的博客》2006年10月4日。
2016年3月2日晚,福布斯发布了2015年全球富豪榜。其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以792亿美元财富位列全球首富。参见http://news.ittime.com.cn/news/news_3821.shtml。360百科沃伦·巴菲特http://baike.so.com/doc/5366158.html。
参见《2012中国慈善排行榜慈善家榜单公布》,《中国青年网》2012年4月27日;http://www.youth.cn;http://gy.youth.cn/lyb/201204/t20120427_2164431.htm。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气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参见: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0页。
参见卓别林编导和主演的影片——《摩登时代》,那部影片对旧式分工使人片面化方面做了相当深刻的批判。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当分工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他们看来,分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是旧式分工使人片面化了。马克思关注人类社会的命运和疾苦,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他看来,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就能够经常变换职业,这样就能满足自己的多方面好奇心,就能使自己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以往的社会条件下这些都是难以做到的。
尤其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世代相传,延续了几千年,劳动强度极高,劳动时间极长,使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后来,发生了社会分工,开始运用自然力之后就使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了。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尤其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人一步一步地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在手工业阶段,职业往往都是终身的,甚至是世代相传的,坚持职业操守成了终身的事情,所以就造就了一批批能工巧匠,他们往往都练就了一身绝技,熟练程度极高,可以巧夺天工(即所谓的熟能生巧),其奇特技能难以用语言形容,甚至具有了神秘色彩(手工劳动,技艺高超,甚至包含了表演的因素,劳动就象杂耍一样),各种职业往往都带上了耀眼的光环。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显示着身份地位,往往为外人所难以企及,重新学习一门技能要付出极大成本,人们的职业更动是极其困难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只有通过长期从事一种职业才能熟能生巧,才能保持较高的劳动效率(从而才能维持生存),所以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效率,人就只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这样,人就成了片面的人,人就只能片面地发展。
到了大工业阶段,机械力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体力,所以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降低了对人的体力的要求,体力支出减轻了,但是大工业生产使人从属于机器,使劳动的动作简单化了,机械化了,随着机械的运动而运动,单调而又乏味,各种技能就失去了神秘性,甚至使人的脑力都萎缩了。当然,各行业之间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随着行业之间生产力水平的相对变动,行业之间就要发生结构性变化(此消彼长),人的社会流动性就全面地展开了。不过,这时只能说个人能够在行业之间转移了,但是这属于被动的转移,必然要伴随着失业的痛苦,还需要接受职业培训,等等。
但是,到了电子工业阶段跳槽随时都会发生,职业的更动就普遍化了,而且变换职业成了人们的主动追求,成了人生的乐趣。当然,这时候旧式分工仍然存在,旧式分工还会使人处于片面发展过程中。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行业间的劳动差别将会日益缩小,甚至就是在工、农业之间和脑、体劳动之间的劳动差别也将会日益缩小,劳动的具体形式将会越来越单一化,越来越趋同化,各种形式的劳动最后都将会变成敲击键盘(或操控仪表,或操控方向盘、脚踏板)之类的了,体力消耗非常小(键盘变成触摸式的了,方向盘都加上助力器了),劳动差别主要体现在脑力和创造力方面,各种劳动的形式差别就会逐渐消失(脑体劳动差别终将会消失),到了那时候劳动的变换就是非常简单的了。在马克思看来,分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力量,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了,但是旧式分工使人片面化了,是一种异化的力量。不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的具体形式就会趋同化,旧式分工就要被消灭,劳动差别主要体现在创造力上,人的脑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劳动时间将会大大地缩短,更多的时间将会用于娱乐、学习和创造)。到那时候,劳动的变换就没有了任何障碍,人们就会随心所欲地尝试各种职业,人就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了。比如,在金融危机期间,在就业率呈现——————
注释: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38页。
下降状态之时,澳大利亚25岁女孩弗朗西斯狂换工作七十次。在这里,职业变换已经很随性了,或多或少地就有点“上午打猎、下午捕鱼”那个意思了。这样的事情在我国也发生了,虽然程度还有所不同,但是经常变换职业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了。据报导,某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八年间狂换了九份工作,专家认为这在今天属于正常现象。从观念的变化和人们的接受程度来看,这相对于几年前我们一再片面宣传终身从事一项职业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比如,对于从教三十年的给予奖励的做法)。在以往,批判家和歌唱家都是极少数人才能从事的职业,但是网络技术出现之后大家都能用“博客”发声,人人都能从事批判了;“KTV”出现之后大家都可以唱歌,人人都成歌唱家了。
在欧美国家,劳动者一生当中往往要变换7—8次职业,变换率较高的国家会达到14—5次。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前大概在1.2次左右,现在也就是2.3次吧,据说年青人已经达到7次了。相对来说,我们的变换率还是比较低的,很多人终身都在从事一种职业,这与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有关,也和传统的终身职业观念有关。我们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就会越加热情地要求变换职业,争取更加自由全面地发展。上面我们说到的八年间变换九次,或在危机期间变换几十次都是非常极端的例子,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当然,这也是相对的,我们相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职业变换率就必然会跟着提高。
在传统农业、手工业和大工业阶段,人们往往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人片面化了。但是,进入电子工业阶段之后,人们就能经常变换职业,就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设想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生理想正在逐步成为普遍的现实。
八、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就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所指的是那样一种社会状态,在那里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已经充分涌流,劳动已经成为乐生的需要,人们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可以说它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追求,所以它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无论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无论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后都会走向共产主义。
我们认为,现代生产力已经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就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但是,这也不是说共产主义马上就会到来。我们应当认识到,共产主义是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它自然有其客观的标准,比如生产力充分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等等。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人们总是既满足,又不满足。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又会被想象出来;同时,人类的创造力也是无限发展的,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也会得到满足。然后,人们又会想象,又会创造,这就象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样,永远也没有止境!需求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然而满足需求的手段只能是现实的,现实的手段只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却无法满足想象的需求。相对于人们的想象需求而言,人类根据目前的技术手段所能获得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比如,我要做省际旅行是可行的,做国际旅行也是可行的,但要做星际旅行,比如飞到月球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虽然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但所需燃料相对稀缺。据说送杨利伟一个人绕地飞行就用了几百吨燃料,而要登月飞行那就需要更多了),所以现实的需求指的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来说,人们的现实需求是有限的,而想象的需求则是无限的,有限的需求马上就能得到满足,而无限的需求暂时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但是,人类会不断地发展,会不断地创造,这个发展和创造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社会永远也不会满足,永远也不会停滞。同时,人们的创造力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会有动力,人和人之间是这样,民族和民族之间也是这样。于是,人们之间就会竞相发展,民族之间也会竞相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永恒的动力。这就是说,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能说到了某一天就到了共产主义,人类社会就止步不前了,共产——————
注释:参见《澳大利亚女孩找工作成瘾 25岁已更换70份工作》,《环球时报》2009年7月27日。
参见《大学生毕业八年狂换九份工作 专家分析属于正常现象》,《京学网》2009年11月21日。
主义是一种无极限的运动过程。所以,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目标,我们只能无限接近于它,但却不可能说到了某一天就到了共产主义;人类社会没有终点,它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共产主义不仅是我们的理想,而且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只有全人类都实现了共产主义才算真正实现了共产主义。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在产生共产主义因素,在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产生共产主义因素,也在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最后,两种制度都将会走向共产主义。还应当看到,毕竟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嘛,相比较来说因为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更高,所以他们的社会当中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共产主义因素(比如,北欧国家建立的“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他们就有可能比我们更加接近于共产主义。我们相信,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国家就都会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会成为普遍的现实。
托马斯·莫尔想象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是1516年问世的。如果从那时算起,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罗伯特·欧文从1824年到美洲搞共产主义试验,如果从那时算起共产主义试验也快到200年了。自那以来,人们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社会理想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已经在现实中生长出来了,并且在日益发展壮大,我们今天已经非常接近于共产主义的实现了。
九、实现共产主义道路问题的探讨
当然,实现共产主义还有个道路选择的问题,比如走暴力革命的道路,还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巴黎公社采取了暴力革命的形式,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初尝试。对于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马克思做出了科学的总结。他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各个资产阶级国家形成了强大的联盟,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力量,在当时的条件下至少要在比较发达的若干国家同时进行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后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革命形势就有了新的特点。因为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形成了垄断经营,所以他们之间就必然要争夺世界市场,就必然会发生战争,这样他们的统治就会出现薄弱环节。所以,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环节个别国家单独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也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又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中国社会自鸦片战争之后就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了,人民群众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但是在农村反动阶级的统治力量相对还是比较薄弱,所以毛泽东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在农村聚集力量,实行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从以往的经验出发,我们都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要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暴力革命是必由之路。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于任何认识都不能绝对化,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必然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革命道路会有所不同,不同国家的革命道路也会有所不同。想当年,第二国际的伯恩施坦就曾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了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主张。然而,他的主张却被当作修正主义而给予了无情的批判。不过,我们认为那样的批判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当代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所处的社会阶段已经完全不同了,当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选择应当从当代现实出发,应当做出符合当代实际的判断。
那么,当代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当代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将通过什么样的道路呢?
我们应当看到,进入电子工业阶段之后西方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相当高了,群众生活也都相当富裕,社会保障制度相当完善,医疗、教育体系也相当发达。总之,人们的生活是富足的,是有保障的,幸福指数都相当高。同时,当代社会各个国家,尤其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内部的阶级矛盾正在日趋弱化,至少和十九世纪、二十世纪那时候阶级之间激烈斗争的情形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某些国家内部虽然也——————
注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页。
旧社会孕育新社会的因素,这是历史进步的常态。比如,私有财产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产生了,现代公司制在封建社会就产生了,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所以共产主义因素产生在今天就更是必然的了。我们应当承认,共产主义因素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也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甚至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因其生产力更加发达而有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共产主义因素。
发生过武装冲突,甚至导致了政权的更迭,但那并非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阶级斗争,而往往都是统治阶级内部这一派推翻另一派的斗争。整个来说,当代社会的阶级矛盾相对比较缓和了。相应的,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大大地减弱了。二战之后,地区冲突也时有发生,但那都属于局部问题,而且冲突的规模也都比较有限,也就是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基本上已经趋近消失了(二战后期,由美国主导创立了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的联合国,下设了安理会,它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战以前,世界范围内充满了弱肉强食式的野蛮战争,各个国家内部阶级之间的残酷斗争也接连不断(几千年间战乱不断);而在二战之后,国家之间、阶级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关系日趋和谐了,人类社会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这是生产力发展进步的结果,与人类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一致的。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我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比较充分地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日益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也在日益完善,它在世界范围树立了一面旗帜,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引领作用。
有些人以为,我们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西方资本主义必然崩溃。我对这种观点是持有疑义的。我相信我们必然会胜利,但是资本主义是否必然会崩溃就不一定了。如果两种社会制度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那也许是可能的。但是,这种决战现在还看不出来,在可见的将来也未必就会发生。今天的现实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那时候,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日益昌盛,资本主义日益衰败。那时候,两种社会制度好象真的面临一场大决战一样。但是,进入后工业阶段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柏林墙”的倒塌为标志说明两种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我认为,社会矛盾在日益缓解,和谐因素在日益增长;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资本主义也可能要经过一个崩溃的过程,但更大的可能性是缓慢地过渡到共产主义。
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因素正在不断增长,而且是在和谐氛围中增长的,这样的发展势头还会持续下去。当然,某些国家可能还会采取暴力手段,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但那肯定是少数,是特例。而就多数情况而言,和平发展将会成为常态,所以将来的世界通过和平形式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是极大的。是的,马克思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是主张暴力革命的,但是他们也并非特别偏爱暴力,而是因为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除了暴力革命道路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相反,一旦历史造就了今天这样的条件,从而能够使社会和平发展,我相信他们也会高兴地选择这样的道路。
十、简短的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在“搞私有化”,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以为共产主义非常渺茫,遥遥无期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共产主义是被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就一定会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是建立在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而这些恰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了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应当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到来。可以说,我们现在正在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在发展,将来一定会走向共产主义,我们应当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
——————
注释:参见吴易风:《“资本主义总危机”与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19日。
19世纪30到40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发生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那就是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武装起义。
参见恩格斯:《致保·拉法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6页。
(本文已在《经济管理论丛》2015年第1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