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时代(下)
(2022-03-24 21:33:12)
标签:
财经 |
四、时代进步与理论创造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胡锦涛主席在2004年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在2005年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在我们看来,国内的阶级斗争已经趋于消逝,世界范围的阶级斗争也已经趋于消逝,中国要和谐,世界也要和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阶级利益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的理论就不再适用了,就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时代不同了,时代提出的问题就会有所不同。在工场手工业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雇工、业主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斯密主张劳动创造价值,主张劳动是商品,这样就肯定了劳动的意义,就肯定了资本主义,这对于反对封建主义和推动资本主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到了大工业阶段,反封建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突显出来了。马克思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进而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证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从而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进入电子工业时代了,电子工业时代与工场手工业时代、与大工业时代都有所不同。过去时代的突出问题是对立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问题。在电子工业时代,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突出的问题则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
当然,这也不是说过去的时代劳动者之间就没有利益差别的问题了,那时候劳动者之间也是有利益差别问题的。比如,在手工作坊当中,徒弟、帮工和师傅之间就有利益差别的问题。在工场手工业当中,雇工与雇主之间有利益差别的问题,雇工之间在体力和劳动熟练程度方面也有差别,他们之间也有利益差别的问题。到了大工业阶段,劳动者之间也有体力和劳动熟练程度的差别,相互之间也有利益差别的问题。但是,那时的利益差别问题却不可能成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在手工作坊当中徒弟在学徒期内(一般为三年)没有收入,师傅顶多是包你的吃、住,不过徒弟也不交学费;经过学徒期就能晋升为帮工,这时就有了些收入,再经过提高、考核就能晋升为师傅,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成了行规,大家都能自觉遵守。那时的劳动差别问题非常简单,绝对不难处理,按照斯密的说法通过“经验和习惯”就能解决。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差别无非就是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差别而已,利益差别的问题也不难解决,至少不会成为问题。到了大工业阶段,劳动者就成了机器的一部分,随着机器的运转而运动,劳动差别就趋近消失了,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法律限制了最高工资,劳动者的工资基本上都降到了勉强能够维持自己生存的水平,相互之间几乎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但是,到了电子工业阶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以往人们主要是依靠体力劳动,而人们的体力差别是非常有限的,而在电子工业阶段人们主要是依靠脑力劳动,而人们之间的脑力差别则是非常大的,人们之间的脑力差别比他们的体力差别不知要大出多少倍!这时候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仅仅凭着“经验和习惯”就不行了。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呢?需要理论创新!
理论是为满足时代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创造理论的目的在于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时代发展了,时代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同了,这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的出发点,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需要,应当根据时代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理论创新,这样的理论创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劳”的计量问题。那么,创造什么样的理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证明劳动具有价值。证明了劳动的价值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从而就能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进而就能推动这个时代健康向前发展。
从“劳动创造价值论”发展到“劳动具有价值论”是个重大的理论飞跃。当然,我们不是要用后者否定前者,而是在坚持前者的基础上又得出了新的结论。坚持劳动创造价值肯定了劳动的意义,说明社会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的,这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但是,这却解决不了“劳”的计量问题,从而也就解决不了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生产都是集约化生产,往往都是成百上千个身怀各种技能的劳动者在共同劳动,比如赵师傅、钱师傅、孙技术员、李总工程师等等。他们生产的是系列产品或成套设备。假如某一成套设备价值100000元钱,你说其中的赵师傅创造了多少价值,怎么计量?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解决相对差别的问题,就是要确切地计量出来张老三创造了多少,李老四创造了多少,张老三比李老四多还是少,多多少,少多少?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你就必须得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但是,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从众多劳动者创造的成套设备中计量某一劳动者创造了多少价值,这是做不到的。那么,怎么才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从而解决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呢?证明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证明劳动具有价值。这显然是个大难题。不过,这个问题我们在其他场合已经证明过了,其基本结论是: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劳动具有价值,进而就说明了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应当以劳动的价值为基础,应当通过竞争过程形成,这样它就能够趋近准确地反映劳动的价值,从而就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了。(参见拙作:《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因为只有运用劳动价值论才能科学说明现实中的工资问题》,《经济学家周报》2011年7月17日)这就说明,在证明了劳动具有价值的基础上就能说明,通过竞争过程就能解决“劳”的计量问题,这是解决劳动者之间利益差别问题的必然形式。
证明了劳动具有价值是个理论创造,也是这个时代的需要,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本质,也能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所以这个理论创造是非常有意义的。
近来,美国发生了“占领华尔街”事件。有些人以为,那里要发生革命了。我以为,这是革命偏好论者的一种幻想。实际上,占领者们不过就是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已,而且那样的诉求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合理而又有效的,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形式就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今天,国家不必采用棍棒,也不必动用刀枪,更不必动用坦克大炮了;群众也不需拿起武器,也不需进行战斗,更不需冲进宫廷残酷杀戮了。利益差别的问题哪个社会都会有,通过利用合理的诉求方式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遗憾的是,我们这里现在还没有那样的诉求方式(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国有垄断公司的员工是不谈判的,电力行业抄表工年薪十万,多少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外人想竞争这个职位,没门!这对全国人民都是不公平的,但是这样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都是经过谈判的,年薪大概也就两万元钱吧,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但却没有合理的诉求方式),但是农民工讨薪的问题却一直也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往往是通过富士康十三连跳那种方式表达诉求的,往往是象湖北长江大学的教授们集体跪求那种方式表达诉求的,往往是用引火自焚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的。我以为,这些方式远不如占领华尔街那种方式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电子工业阶段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很显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大工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在和资本主义相对的意义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和说明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我们现在应当看到,只有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才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而在两种制度同时并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则仅仅具有相对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按照计划生产,比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肯定具有某种优势。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一直也没有解决好资源的优化利用问题,一直也没有解决好发挥劳动者积极性的问题,如果资本主义克服了自身的问题并发挥出了优势,社会主义就很难说有什么优越性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经验表明,单一公有制并不完全适应大工业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尤其发明和运用了电子计算机以后,单一公有制就更加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工业化生产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在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就要求实行私有制,而发展到大工业阶段以后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实行公有制,但是在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实行社会所有制了。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迅速崛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破除了单一公有制,采取了社会所有制,这样才顺应了电子工业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资是由国家直接分配的,是按照劳动者的学历、工龄等因素事先决定的,结果使工资和劳动相脱钩了,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结果,导致了普遍的平均主义,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实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实际上就开放了劳动市场,就要通过市场计量“劳”了,结果就使工资和劳动相联系了。经验表明,凡是开放了劳动市场的地方,凡是能够展开充分竞争的地方,那里的工资就都能相对准确地反映“劳”,从而就使按劳分配从理想变成现实了。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建立起公有制以后能够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计划进行生产,从而就能实现生产的计划性,消除生产的盲目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由国家制定统一的生产计划是很难客观反映社会的实际需要的。消费者的各种需要是无法统计计算的,算好了之后又会发生变化。所以,按照统一计划生产的商品或者供大于求,卖不出去,或者供不应求,各种商品都实行凭票供应,商品短缺成了普遍现象。结果,既造成了损失浪费,又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就妨碍了生产的发展,也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里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生产很难满足需要。但是,当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结合之后,任何一个厂家和任何一个消费者都能够相互连接,从而就实现了产需直接见面,从而就能实现生产的计划化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厂家就可以按照订单生产,没有订单就不生产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也不存在了,秋天才能收获的粮食在春天就成交了。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条件下,超市每卖出一件商品,生产厂家都能即时准确的掌握,它是按照商品销售的流量和速度来安排和调节生产的。厂家现在追求的是“零库存”,代尔公司产品的贮存时间只有六天,现在超市面包的保质期仅为三天。尤其产品在概念化以后,人们坐在家里通过电脑屏幕就能看到色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商品,甚至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改商品的样式或功能,然后发出购买指令,厂家就会根据你的个性化需要来生产恰好满足你所需要的产品了。在这里,生产是直接满足需要的。商品经济的优点是发挥了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缺点是商品的实现问题给每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在今天商品实现的压力问题已经解除了,供不应求或货不对路的问题也不复存在了,人类社会终于从生产的盲目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之下解放出来了。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哪!
传统的计划经济,自下而上收集需求信息,自上而下下达生产指令,这样的生产是不可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按需生产是无法实现的。然而,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条件下,产需之间通过横向联系就实现了按需生产。毫无疑问,这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它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随着新兴思潮的扑面而来,人们感觉好象被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共产主义反倒遥不可及了,一时之间有了一种扑簌迷离的感觉。物质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了,但精神茫然,理想缺失,竟然有点不知所终了。但是,一旦我们站在电子工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观察世界我们就会发现现实当中已经生长出了很多共产主义(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不是马克思在大工业生产力基础上设想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尤其不能理解成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财产的“归大堆”,而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那种社会状态)因素,而且显现出了向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的趋势,至少我坚信共产主义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天国,而是能够看得见的理想目标了。今天,劳动时间已经大大地缩短了,工人阶级当年争取的八小时工作制早已实现,而且时间还在进一步缩短。现在有相当多的人创造了很多财富,但是他们个人的消费有限,他们把创造的财富都捐献给社会了。在这里,劳动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需要,成了人们展示自身价值的形式。现在我们发现,社会主义理想只有建立在电子工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算获得了充分的基础,以往在大工业生产力基础上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相对的,而在今天在电子工业生产力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则具有了绝对的优越性。所以,我们应当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人类社会在进入电子工业阶段之后,不管你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都会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我们中国必然会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也必然会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因为生产力是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则更高一些,所以我们应当相信西方发达国家也许比我们还更接近于共产主义呢!
我们认为,当今时代是共产主义日益成为现实的时代!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家周报》2011年12月11、18、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