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天王殿后,便来到了大觉六师殿遗址。
不少游客参观隆兴寺,通过天王殿之后大多直奔寺中最著名的摩尼殿而去,很少会在大觉六师殿遗址前驻足,这确实有点可惜。若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忽略而过便也罢了,但若想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建筑,那就最好能对这处遗址仔细地察看。
我们参观游览古建筑,往往侧重于梁架和屋顶,可中国木构古建筑,是由屋顶、梁架和台基三部分密切组合而成的,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就难以对中国古建筑有完整的认识。通常情况下,由于古建筑的台基被压在建筑本体下面难以真切地看到,所以游客也难以对中国古建筑的台基有直观的认识。而在这里,大觉六师殿遗址则给游客提供了一个直面古建筑台基的极好机会。
其实,在中国古代要建造一幢木构建筑,在确定选址之后,并非就是立刻搭建梁架。在开始搭建梁架之前,得完成定向、定直、定平等方面的工序,即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建筑物的垂直度、建筑物的水平度等。在这里,利用隆兴寺大觉六师殿遗址,我们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仔细地观察和阅读相关的介绍,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古建筑的了解,还可以学习到我国古代建筑工匠们是如何设计、测定待修建建筑的朝向、方位、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此为隆兴寺的大觉六师殿遗址,这原是寺中主体建筑,体量规模都超过其后面赫赫有名的摩尼殿,然而其坍塌于民国初年,现在只存殿基。
此为倒塌前的清代大觉六师殿照片。

大觉六师殿遗址介绍。
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关系,中国的建筑一般都是朝南背北,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阳光。因此,建筑物在修建之前,都要先确定各自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定向。定向必须依靠工具,除了早期利用天象和罗盘等来定位外,到北宋时,古代工匠已经可制造利用诸多工具可用来定向,如《营造法式》就记载有三种,即景望板、望筒、水池景表。
《营造方式》所记载的古代工匠用于定向的景望板、望筒、水池景表。
在方向确定之后,就要定平了,平也就是基准。“平”是建筑物重要的一个标准,古人于定平,也有根据经验造出的简单定平工具,《营造法式》记有两种,一种是“水平”,另一种是“真尺”。“水平”为一根两尺四寸长的木条,这可以说是现在水准仪的雏形。它在木条上开水槽注水,另用两块同样大的小木块做成的浮子,放置于水槽两端,由水浮子表面看到房屋地盘的四角上所立的木柱来划刻度,以此将四根木柱标出统一刻度即可定平。
《营造法式》中所记之“水平”。
此为大觉六师殿遗址上的地面及柱石遗物。它是地基的一部分,地基的作用是高大的建筑物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梁架屋顶架起之后,地基能维持平均下沉,至此才能立柱架屋,梁架的基础是立柱,立柱的基础是柱下须安置柱基,柱基皆为石制,而石制柱基之下,同样是捣实碾压过的础基,如此种种组合在一块,地基才算成型可用,建筑物才算有了“基础”。定向定平定直之后,方能建筑地基。古人是很看重建筑物的地基的,“奠基”并不只是单单开工的意思,地基或斜或塌,再坚固的建筑物也会随之倾倒,一座建筑物的最后成败,首先取决于其地基。同样因为地理气候的不同,各地建筑的地基也各不相同,大约土地坚硬时地基可略浅,土地松软时则深挖,下挖之后再打椿,即俗称的“打地丁”,大致的做法为,在地基槽内添黄土加石灰等物后打实,建筑物若形制大级别高,那地脚用料则相应更好,即在黄土石灰中混入糯米粥与碎砖作地脚,即在每层土石打实后浇糯米浆一层,然后再打土石再浇糯米浆,糯米浆有强大的粘结力,大大提高了地基的强度,这样一层一层直到所需厚度为止,这样地基大致完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