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暴戾”为何总是惊怵人们的心理?
近几年来,公共事件中的坏消息似乎越来越多,诸如因医疗纠纷导致的恶性伤医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因为不满自己的遭遇,就在机场制造爆炸案,就在公交车里点燃汽油;因为别人在街头多看自己几眼就大打出手;因为怀疑自己的200元被盗,就恶意报复,去敬老院纵火……甚至校园里也不时充斥着戾气,老师打学生的,学生打老师的,学生围殴学生等等不一而足,让人感觉蜷伏于社会中的“戾气”好像越来越盛。
对此,有人认为,是媒体的密集报道给人造成的错觉,实际不必过度解读。也有人认为,缺少疏通的社会管理、缺乏公平的制度体系,才导致社会暴戾之气日盛。尽管观点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这些看似孤立的个人暴力事件全社会必须警醒,提出反思,不能任由一种本应该是公民社会提倡的法律博弈,都变成人与人气不顺的搏斗。
在这些看似“戾气”横行的案例中,其实都有着相同的类似:一是法制意识淡薄,简单粗暴;二是人际关系淡薄,偏激、易怒;三是情绪充满焦虑,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工作、学业等面临的压力,遇到不顺容易情绪失控而做出极端的事情。
事实上,在媒体披露的这些匪夷所思的“暴戾”个案中,包括施暴者在内的每个当事人,都是受害者。。然而,一个无情的事实的确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同族同类之间的血案与悲剧。而与这些激愤事件导致的后果比起来,引发事件的“导火索”往往微小得令人诧异,这才是足以引起人们思考和正视的地方。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话在容易激愤的情绪面前似乎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事情可怕就可怕在,当一起突发的“暴戾行为”展现在人们面前时,社会却没有办法知道你的愤怒究竟来自哪里?也不明白你的爆发点在哪?自然也就无法提前介入预防或帮助。如此一来,屡屡出现的看似孤立的事件就会让社会陷入一种不安全感,给人们一种错觉感到周围充满了未知数。
有很多人把这些暴戾事件解读是社会不公导致的情绪的堆积,这一点不能完全排除,但如果就此而忽略了某些个性休养的缺乏,某些基础教育的缺失,恐怕也是有失偏颇的。以中国的传统而言,还是一个讲究律己律人的社会。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日中国,光靠“律己”似乎就意味着吃亏,也正是很多人抱着不吃亏,一方面挑战特权,一方面又渴望一有机会便享有特权,渐而渐之个人的约束和情绪管控越来越不靠谱,一事不满则不计后果戾气大发。
而每一次暴戾行为的发生都会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每一次对公序良俗的瓦解,都会或多或少会打破社会固有的心理平衡。这才是让人们才感觉揪心的地方,因为人们担心社会对暴虐戾气的消解功能失调,会对社会安全空间带来更坏的后果。
所以人们呼吁,要启动和调动社会多层面的力量,一同思考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公正与公平。同时,全社会要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对违反法律,侵犯财产、侵犯生命说:不!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仅是繁荣的社会、富裕的社会,更应该是安全的社会、稳定的社会。社会氛围的好与坏不仅在于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建构,更在于每一个人自律自洁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