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信息为啥总被人利用?
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进入信息化时代,虚假信息的泛滥已经严重干扰了人们正常的视听。虽不能说有了互联网,就有了虚假信息的传播,但虚拟的网络确实给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尤其在自媒体时代,出于各种目的的虚假信息制造者,借助于微信平台的熟人圈更加剧了虚假信息的流传和误导。
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让人们一面痛恨着虚假信息,一面又对各种花样翻新的虚假信息失去判断力,结果,很多人的选择大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且往往出于好心,为了亲戚或朋友不受欺骗随手就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无形中充当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属于好心办“坏事”。
从目前各种信息的反转经过来看,“人为的刻意制造”是各种虚假信息的一个共同特征。自媒体时代的特性是给了每一个人发声的权力和可能,而一些机构或个人就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虚构各种信息制造舆情热点来谋求利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如今这些所谓的“新闻”或“信息”往往包装得很巧妙,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有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要素“五w”它都占全了,如果不加分析一眼看上去,颇为煞有介事,但如果细心观察分析就会发现破绽。
因为这些信息,往往在时间上做模糊处理,让人乍一读以为就是新近发生的,“最近、最新、近日、近期”是这些信息常用的交待时间词汇。而看似地点确凿却往往也是不知所云,如不久前出现的“某省某地发现SB250病毒,已有多人感染”云云,而这些地名你根本就无从查起,甚至找不到它具体在那里,因为看似挺真实,却只有省份没有县市,或只有县市而没有具体的哪个区哪个村。类似这样的造假手法,也真算是煞费了一番苦心。所以受骗上当,信以为真的人层出不穷,去年转了,今年继续转,殊不知,这样的信息已经被转了N多年了。
再比如,“近期,某地出现拐骗儿童盗取器官”的信息,尽管刚一出现就被相关部门鉴定为是虚假信息,但仍有不少人在热传,有人甚至不相信这是假信息,但其展示的页面上出现大量的广告说明了什么?很多人却不去思考,而只关注儿童这个被社会和家庭极为重视的群体。这也是善良的心总被恶意的人利用的原因之一。
说来说去,面对虚假信息如何做到不信不传?这对于一般的百姓而言确实有些难度,一方面是人们的浅阅读习惯让人们失去了思考和分析时间;另一方面,虚假信息的“标签化”操作,情感化表达又极易诱发和诱导人们的情绪与情感。因此,推己及人的惯性让人们不加速思索的参与到传播的过程。
但如果人们能够养成一个“让子弹飞一会儿”的习惯,而不是等新闻被反转或假信息被揭露再悔恨不迭,也许那些虚假信息就会失去了市场,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和个人就会被自媒体时代所孤立,所讨伐,信息时代的便利才能真正让人们感觉到舒心和快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