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北京关键词“疏解、调控”
北京城市病的严重程度已经是众所周知,而形成城市病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城市人口过于膨胀,因此只有疏解城市功能,调控城市人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北京1641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就那么大,如果把61.4%的山区面积减掉,平原面积仅仅只有6338平方公里。2015年6月的统计,北京市常住人口2168.9万人。
说实话,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个常住人口的数字极其怀疑,但官方统计并公布的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总数目就是这么多,与地面公共交通每日客流动辄突破1000多万,地铁线网高峰期动辄8、9百万的数字形成令人惊讶的对比。这个数字问题还是留给城市交通出行专家去解释也许更有意思。
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必然引来人口的聚集,这在哪里都一样,无论国内国外,东京、首尔无不如此,毕竟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愿意留在机会更多,赚钱更容易的地方呢?但问题就是这样累积起来了,城市病也就慢慢养成了。当我们回过头去发现这个轨迹的时候,似乎一切都已经无法逆转了。
于是,“倒逼”这个词儿出现了,本来一个非常态的解决问题的情形,如今成了一个常态。不倒逼什么事都做不成,什么想法都实现不了,也因此,五年规划仅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列出了十个,且目前来看,件件是痛点,个个是难题,绝非一朝一夕一个规划就能立竿见影,立见成效的事。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对十三五规划作出说明,时列举了十大事项,认为这十大问题是今后五年北京举全力重点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十大问题说得很全面,也很具体,如:关于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关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关于在通州建设城市行政副中心、关于人口规模调控;再如:关于缓解交通拥堵、关于加强水环境治理、关于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关于全面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
细数这十大问题,也的确是北京今后五年,乃至十年二十年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之都的关键,但如果按照轻重缓急和本末排序,十大问题的解决基本可以浓缩成四个关键词:疏解、调控。而疏解调控说说简单,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例,仅仅在通州建设一个行政副中心估计也是杯水车薪,因为很多的首都功能并非北京市自身带来的。这就难怪有专家说,中国起码建设十个北京才能解决当今的城市病。可见这既是规划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由此,才出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话题和契机。
北京的城市病不再说,津冀一个守着北京,一个围着北京,却被北京巨大的吸力吸住,一个是港口城市的港不港城不城,几十年来根本未能发挥出滨海的优势和地理便捷,一个则是低层次的纠结,人往北京跑,货往北京运,挣得的钱也都扔在北京。因为高度聚集的人口不仅拉高了物价,也拉高了居住成本,在北京你想在家乡一样生活得朴实朴素一点也许只是个梦想,因为你得吃饭,你得穿衣,你还得看病,你还得琢磨着留点养老。
治理城市病,发展经济,建设宜居,北京只有走疏解、调控之路而别无他途。只有功能的不断得到疏解,才能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让首都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创新优势真正起到造福全国百姓,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而不是扎堆儿凑热闹,以能在北京落脚儿为荣,以拿到北京户口为衡量人生成败的标志。
到那个时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许才会让人们从里到外的真切体会出来,而不是只能在规划和目标里熟悉着,憧憬着,张望着,切盼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