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我们要等上几十年?
相隔一周,北京第二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但相比这两次红色而言,很多人感觉之前的那次橙色预警似乎要更为严重些,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雾霾浓度也更大。面对雾霾的频繁出现,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焦虑担忧,但似乎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希望就是赶紧刮一场大风,以便吹散雾云见蓝天。
其实以前的北京冬天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西北风,那时的人们都怕刮风,以致有“冬天不刮风就是好天”的说法,与现在的盼刮风真是鲜明的对比。而且,那时候好像一到冬天“呼呼”的西北风怎么也刮不完,那时候天气预报说得最多的不是雾霾,而是西伯利亚寒流,北京人一听寒流就知道要刮风了,而且会没日没夜刮上几天。
现在的冬天没有那时候那么凉啦,不知道这与总不刮风有没有关系,但以前一到冬天接长不短就来一次的西伯利亚寒流去哪儿了呢?那天聊天,有人笑说三北防护林起作用了,但树林种得太密了,风刮不过来了,所以沙尘虽然少了,但雾霾来了,来了还就不走了。
当然,这些只能算是笑谈,因为关于气候变暖,关于环境变化,关于工业发展,关于雾霾起因,国内外专家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证据和理由,有人甚至列出了世界范围内成功治理雾霾的时间清单。比如伦敦摘掉“雾都”的帽子用了30年时间,美国洛杉矶空气达到洁净标准用了超过60年,日本治理严重的空气污染花了30年,美国解决空气铅污染问题用了超过25年,而德国在二十年前还存在严重的污染。
毋庸置疑,上述所列各国治理雾霾情况都是事实,因此有人预计中国治理雾霾同样需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而且还要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工业生产到百姓生活都全力以赴为治理雾霾形成共识,做出牺牲,付出代价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天蓝蓝,水清清的目的。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符合雾霾治理的常识,因为对于雾霾关键在治,而治的关键则是源。如今产生雾霾的几大成因基本已经被分析得再透彻不过了,剩下的就是决心,因为西方工业化发展的每一过程,我们最后都要一一走一遍,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跨越式发展,而跨越式发展本身也应该包括跨越式治理才对。
眼下,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等地雾霾频发,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是将治理雾霾列为头等大事要事之列,北京还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治理应急指挥部,一有风吹草动各种预案纷纷启动,应急措施具体到各区县厂矿街道,那些从事土石方、建筑拆除、混凝土浇筑、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喷涂粉刷等大排放施工作业的企业在橙色预警时会被叫停,对易形成污染的工业企业实施停产限产措施。
为此,有很多人也在琢磨,为什么我们总是等到橙色或红色了才会采取减排措施?这就相当于雾霾来了戴上PM2.5口罩一样,既带有被动的成分也带有自欺欺人的嫌疑。因为人们的希望是从根儿上铲除雾霾,针对雾霾复杂的成因一夕竟功的想法也许是个幻想,但如果为此要等上几十年,是不是又过于太久了呢。
雾霾治理需要时间,但我国是不是能够花费时间短一些?一是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已被列为国策,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指导未来的重要理念;二是有国际治理雾霾的经验可借鉴,以及成熟的环保技术可推广使用,三是民众的支持与拥护。有了这三项,解决雾霾问题时间将不再是障碍,关键就在于治理的决心和步伐。想想APEC蓝,想想阅兵蓝,我们是不是应该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