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理“城市病”不能有病乱投医

(2015-12-17 14:53:30)
标签:

城市病

疏解

人口

产业

功能

分类: 谈天说地


治理“城市病”不能有病乱投医

 

    “城市病”得治,否则不仅影响进一步的发展,还会带来质量的下降。但治理“城市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方一剂就能药到病除,更不是一拍脑门儿一个计策的事儿。上周,一教授关于北京老人到河北养老的说法引来骂声一片,有媒体后来更正说教授没那意思是被另一家媒体断章取义了。

 

    其实有没有那意思并不是问题的所在,更不是引来骂声的主因,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眼看着这个城市从没病到有病,再到不治不行的过程,谁都知道它的病根儿在哪儿。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治病先得去病根儿。

 

    很显然,“城市病”的病症无非是行政过于集中,人口过于密集,交通过于拥挤,资源过于匮乏。那么,解决它就必须从疏解,从转移入手,而疏解什么,转移什么,却是充满着智慧,也是昭显气魄与胆略的一件事。既不是简简单单的腾地方,也不是把老人们都送到外地养老那种有违天道人理的缺德事,而是一项涉及科学发展可持续的战略,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且不懈努力完善的过程。

 

        2015年围绕“城市病”的治理,北京市从疏解入手辅之以长远性、引导性规划,虽不能说立见成效,但也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因为北京的大疏解,疏解的是产业布局,是低端市场,那种人员密集,集散密集,低端密集的产业市场不仅不再适合北京这座城市的现况与未来,更在阻碍这座城市的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因此,治理“城市病”首先得从这些领域开刀。

 

    过去这一年多来,围绕“大疏解”北京市撤并清退了90家低端市场,关停退出315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通州新城89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开工29个。这都是实打实的战略性步骤,每一个撤并项目的背后都有着一系列的规划和设想,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开工都是一系列健康发展可持续战略的延伸。目的都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城市的环境改善,为古都的人文恢复让路。

 

    比如已经进入规划且有些项目已经启动了的,如部分教育医疗机构搬出城市中心区,新开两条跨境线直通张家口,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规划进入报批程序等等。所有这些无疑等于一剂药方中多味药品,合在一起才能不仅治病,还能去根儿。

 

    当然,北京的这些治理行动也许只是治理“城市病”的开始,大疏解也好,大搬离也罢,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只是权宜之计,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根本。而且“城市病”病因复杂,成因多发,也不是北京一个城市能独立解决的,这也是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所在。但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把北京老人都推给河北养老,而是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域一脉,人文一脉的优势,发挥各自功能和特点,为首善之地分忧,为造福更多百姓谋利。

 

    教授也好,官员也罢,虽说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职责,但为社会服务,为老百姓谋幸福这一点上应该是一致的和统一的。说话办事要靠谱,百姓才能回应给你掌声,否则“城市病”没咋着,谁的一两句不靠谱的话惹了众怒,个人名誉事小,耽误了治病事大。

 

    社会发展建设时不我待!百姓的切身利益时不我待!“城市病”恶化时不我待!中国梦实现时不我待!教授们要耐得住寂寞,别总是辣么不靠谱!媒体们要耐得住性子,别总是忙乎着更正。每个人必须搞明白,身居“城市病”的中心大家都是“病人”,谁也别把自己当华佗,你也写不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