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菲:保留“原住民”的提法说到了要害

(2014-01-27 23:36:32)
标签:

生态环境

古城

原住民

城市文化

分类: 谈天说地

墨菲:保留“原住民”的提法说到了要害

 

    今年北京两会,王安顺特别提到了要注意保留老北京的“原住民”,认为 “离开人,业也就失去了,也就是失去了北京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印象中,北京的市长对城市改造专门阐述人与文化的关系,传统与保留的关系,王安顺应该是第一人。

 

    不可否认,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数十万原住民搬离了世代居住的胡同街道,搬进了新城区的高楼大厦。在这一过程中,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但从整个城市的风貌和文化传承来说,过去习惯的大拆大建的大手笔,也让一个城市蒙受了伤筋断骨的病痛折磨。这种现象不仅在北京,在全国很多省份,很多城市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或仍在出现着。

 

    这就是一个很纠结,很痛苦的现象,一方面是市民通过城市改造提高了居住质量,一方面城市在改造中失去了自身特有的底蕴,而这种底蕴的失去是在高度兴奋以及加快马加鞭中完成的,它快得让人们来不及思考,更来不及认识。当人们意识到一个城市曾经熟悉的那些风情已经消失不在的时候,往往也铸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和缺憾,这也是当今“城市病”的病根儿所在。

 

    以北京为例,过去那些年里,一片又一片的街道、胡同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被夷为平地,而随之而起的是一座有一座见缝插针般密集的楼宇。城里的人“喜气洋洋”地搬到了面积更大、房间更宽敞的城乡结合部或新建小区,而城外、域外的人则呼啦啦涌进了钢筋水泥铺就的城市森林。

 

    平房变成了楼房,胡同被一条条的“直立”起来,以往一条胡同顶多几十户人家,加起来也就是百十来口人。如今,一栋20层的塔楼撑死了也就占据半条胡同的地界儿,但却容纳了一百多户,即便是南北通透的高层板楼,一个单元门也大大超过了先前整条街道的容积。

 

    城市人口密度几十倍、上百倍的叠积,而搬出去的人们仍然就业在这里,于是每天早晚潮汐式的大拥堵在此难免,车不多、路不堵那才是怪事。十多年前,北京的交通还能分出早高峰和晚高峰,近几年,九、十点钟出门办事被堵在路上已经是家常便饭。以前,周六周日出门是可以享受到一路畅通滋味的,现如今,谁周六敢掐时掐点的出门算他胆肥,谁周日不打出提前量那也是自找苦吃。

 

    今天的市长要想做个好市长,首先得做个“好医生”,因为城市病不仅威胁着这个城市的基础,而且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次两会通过的首都改革10大任务,无一不与市民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治理“城市病”,将是摆在这届领导肩上的硬指标、硬任务。

 

    如何在综合考量人口总量、城市规模、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化城市的改革,并体现北京特点、首都特色,留住和发扬古都风貌和城市文化,其实是一个狠太困难、狠太纠结的问题。但问题再难也要走,困难再大也要前行,正如王安顺说的那样,北京的旧城区改造和保护“要允许百姓回迁原地,增加一点面积,在保护文化文物的基础上,还要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两者都要兼顾。”市长发言不仅高端,而且深透,因为北京这十几二十几年的教训是:一个忽视了人的因素而进行的所谓古城保护,所谓的特色城市,不仅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更是一种葬送文化、割裂文化的表现。后果很严重,市长很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