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媒体对灾难的报道能否更专业、更自重一些?
昨晚,一个做记者的朋友在微信好友圈,发了一篇在马航客机失联后蹲守丽都酒店的18小时的经历,及其所见所闻,读来感慨良多。
这位记者朋友是在得知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就跑过去蹲守的,不愧是一个当记者的,从他写的这篇文字里,我们不仅感受着萦绕在那里的悲伤,我们也似乎和他一起经历了18小时的混乱与不堪。
据他叙述,最初他与其他近200位各路媒体的记者被酒店方指引到一个小房间,后发现这个房间太小,于是又被引导到了一个较大一些的房间,一个会议室,结果一等就是几个小时,里面的人想出来,不敢,因为一旦出来再回去就难了。外面的人想进来,不能,因为这个会议室已经被近200人挤得满满。
就在大家人困马乏的时候,忽然会议室的门口出现一阵躁动,人们开始紧张的往门口跑,原来马航的记者会在另一个房间已经开始了。当这位记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二楼多功能厅的时候,只见眼前已经被一片摄像机、照相机的人墙挡住视线。后来得知,当时到现场的记者被分别安排在了三个地点。
据说发布会只进行了不到5分钟,而等候期间的几次辗转差点发生了“踩踏事件”,一个女记者的录音笔也因此而消失。而让这位记者最觉无言和无颜的事,则是发生在之后的那些混乱的采访和追问里。
一群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团团围住任何“疑似”采访的对象,一些低级的提问让这位记者感到脸红和丢人,诸如:你什么人在飞机上?你现在什么感觉?你是什么时候赶到这里的?等等。甚至有个别记者因没能得到自己想要材料而发出的一些咒骂,因言词太过下流不在这里重复。
我想说的是,在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媒体固然有着天职,也就是把经过和事实告诉大众。但媒体的天职不能成为肆意烂为的借口和理由,更不能养成疯抢甚至哄抢“新闻”的习惯。甚至在一个本就孤独无助的失联亲属—一个羸弱的年轻女子面前,在记者们连珠炮般的发问下,我们的记者没有一个站出来,将心比心的安慰一句,反而却都在盘算着自己的材料够不够发稿的!当一位来自境外的媒体记者用英文安慰了几句失恋亲属的时候,我们的这些奋勇向前,不刨根问底的决不罢休的记者们不知在做何感想?
很多次,很多次,类似空难这类的灾难性报道的采访,那些家属其实需要得到的应该是安慰和鼓励,而不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甚至不讲感情,不顾隐私的明火执仗般的追问,非要弄出个独家来不可!试问:你把那些悲情渲染到极点的报道,对人们关注的灾难以及救灾有多大帮助?你把激烈的情绪传递得犹如现场直播,对后续事项的处理又有多大的解脱?
看着这位记者发自内心的文字和反思,联想着那些所谓发自现场的图片和声音,真的让人很难接受,很想大呼一声:媒体!你对灾难时的报道能否更专业、更自重一些?你报道的应该是客观的过程,而不是悲情!你传递的应该是抚慰和爱心,而不是一窝蜂猎奇般的狗仔习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