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北京中高考改革是一种文化回归
知识可以武装一个人,文化可以塑造一个人。教育是传播知识的文化,文化与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但没有必然的因果。一个有知识的人,未必就代表着有文化,仅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人,在内涵、气质、品味和修养上就会有欠缺和不足,对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和辅导也会大相径庭。
近日,北京公布了中高考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这次改革广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对文化的回归,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和贯彻,不仅会让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更接近于实际,也会让呼喊多年的学生减负落到实地,更会在在一定意义上扭转很久以来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痼疾。
看了看此次教改的内容,包括“提高语文分值,突出汉语母语地位、
英语考试社会化,注重平时运用、取消小学一、二年级英语,为学生减负、减少中考加分覆盖范围以及特长生人数,以显公平公正”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账单。仅从这些简单叙述上可以看出,这次教改指向明确,目标清晰。具体到2016年中考语文总卷面分将由120分上调至150分;2016年高考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这些改变无疑是为了强固汉语的基础性地位。
近年来,“国学”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强化着知识的灌输,一方面急功近利着应试成果。高中日益普及,大学连年扩招,应该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文化的贫瘠。提笔忘字的现象、缺乏创造的能力、欠缺沟通的技巧、生疏人际的交往可以说是当今年青一代最大的缺憾。
传授知识容易,教化文化很难,将文化变成思想和意志发扬光大就难上加难。文化的核心是人,人的精髓是思想。很多人知道龚自珍,不是因为他的豪放不羁,而是他的微言大义。一曲“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没唤来风雨,却幻化成激励、警醒后人的一道思想力量,一份文化担当。
国学的本质不过就是人学,而人学的实质一是文化,二是思想。文化不是自然天成,是由外而内的精神实体,也是由内延外的思想张扬。之所以把北京中高考改革看成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就在于改革后的规定更突出了教育的民族性、知识的普及性、文化的养成性以及思想的建构性。
以往,我们一提到文化和文化人,很自然地就会联想起盘桓于文化人身上的“狂狷”二气,但很少有人对这种狂,这种狷进行系统的思考和传承。事实上,在中华源源不息的文化血脉中,文化人的狂也好,狷也罢,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教化,一种继承,一种发扬,一种思想。
狂者如
“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一种精神上的孤狂;“自笑狂夫老更狂”的杜甫,一种不羁中的豪狂; “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谭嗣同,舍身报国的一种高狂;“横眉冷对千夫指” 的鲁迅,锋锐入骨的一种大狂。
狷者如“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魏源,一种愤慨之后的安之若素;“西山不改青苍色,却为人间送夕阳”的张际亮,一种俊逸豪宕的激切奔放;“九州气势似星岁,万古熊湘一浩歌”的汤鹏,一种不甘屈节的沉郁悲壮。
教育体现为一定的形式,文化展示着一定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和心得应该是文化的张扬与承续。文化人,炫耀的不该是文笔,而是思想;教育人,展现的则不该是功利,而是成长。古之如此,今之亦然。这次教改的初衷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思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