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菲:外国小孩问父母“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文?”

(2013-11-01 17:41:35)
标签:

意境

语言文字

新时代

母语

分类: 谈天说地

墨菲:外国小孩问父母“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文?”

 

    这个标题有点怪,外国小孩会这么问吗?也许会,也许不会。尽管现在学习中文的老外越来越多,但中文还远未达到逢人必学的程度。真实的情况却是中国的小孩在经常这样问着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文?

 

    答案其实很简单,语言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多学一门语言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在中国被唱走了样。最初是中学起开始有外文课程,后来扩大了小学,现在已经延伸到了幼儿园。对语言教育如此重视的我们,对自己的母语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一个毫不夸张的例子,几年前,复旦大学举行的一个汉语言文字大赛,最后夺冠的是由留学生组成的代表队。许多人对此表示令人大跌眼镜,其实该大跌眼镜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老外。不远万里跑来中国,本以为来到了汉语言文化的圣地,结果却在“呱呱坠地”的读音里一不留神成了“炙手可热”的汉语学习样板,排在身后的那些汉语说得滴溜溜的中国同学,居然只会“呱呱”鼓掌,最后却纷纷“呱呱”坠地。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考虑到刚刚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在汉语基础知识上比较扎实,许多学院都是特意选择了以一年级学生为主组队参赛的。这又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当然,还是多年前的一次高考,广州考生在古文翻译题中得到0分的有一万多人。在一道采用比喻的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25%的考生,也就是10万多人得了0分。

 

    由此可见,如今,汉语课程不仅在大学校园里遭遇了尴尬,其实早在中学甚至小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危机。说危机也许严重了,但也绝非危言耸听。

 

    早几年,在一个由国内中学汉语尖子生参加的语文之星论坛上,老师让学生用“兰”字组词。现场的中学生们踊跃答题, “木兰”、“兰花”,之后便开始出现“AC米兰”、“兰带啤酒”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当老师列举出“兰颐”“兰章”“兰友”等形容风度翩然、文章上乘、品格优秀的词,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频频点头。

 

    母语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文化的复兴。语言文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虽然从咿呀学语开始,我们就在使用母语,但要真正领会并享受到母语的优美,却必须经过系统教育和精心钻研。打好母语基础可以伴随学生一生,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北京市在全国首次明确提出增加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无疑增加了母语教学的权重。

 

    从开辟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而言,我们也只有在母语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等各个方面,多方认真审视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教学,才能不负我们这个时代,才能更好的担承民族复兴伟业,才能让传递民族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才能让中华汉文化在更广的领域,更高远的未来显示其魅力,昭示其内涵。

 

    可以想见,当我们把英文热返璞归真之后,学子们沉浸在母语的韵律和熏陶中,必然会享受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文化意境以及生活的韵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