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对网络批评不能神经过敏
社会要发展进步,离不开社会批判与社会批评,网络批评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应运而生,是一种自然而然。如何客观理智地看待这一切,如何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批评里发现并找到那些积极健康阳光,是当今条件下决定着社会舆论生态,决定着批评与批判价值的关键所在。
今天,批判与否定几乎成为一种网络时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导大众价值取向的热地,批评者热衷于此,被批评者忙于招架。形成这种状况无外乎两大因素,一是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包括道德规范在内的很多东西本身就具有过渡性和不确定性,有的甚至本身就在两可之间,见仁见智的各种意见与批评纯属自然。
二是政府部门,包括一些大型国企自我批评的功能失调,主流媒体的宣传又严重缺位、空位,甚至滞后,很多亡羊补牢的举措,尽管主观作为是积极诚恳的,但结果却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在公信力上已经大打折扣。
现今的中国社会,热衷于网络批评者也好,忙于招架的被批评者也罢,对网络批评这个社会舆情舆论的新载体,既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也不能过于神经过敏。很显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批评者都是爱德华·赛义德,都是费正清、亨廷顿,但提倡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批评态度和立场,营造一个更宽松更理智的网络舆论氛围,比简单的枯燥无味地应对与反制应该更有积极意义。
就批评者而言,似乎很多热衷于此的人们都想当鲁迅,都想做旗手,而最简捷的实现途径似乎就是批评与批判了。开始也许是一种无意识的发现,到最后就演变成一种有意识的“倾泻”,只要与政府行政沾边,与利益诉求沾边,与一切看着不舒服的东西沾边,都可以成为网络批评的“呈堂证供”,到了这个阶段,批评的意义便大于了批评的本意。渐渐地,热衷于此的人们似乎都忘记了为什么要批评,只保留了为批评而批评的行为惯性了。
对被批评者而言,长期以来主流宣传的严重脱离群众,不接地气,官腔十足,使得一些领导和一些媒体给百姓留下了“套话多、实话少,官话多、人话少”的不良印象,喜欢并留恋过去时代里一片歌颂和赞美的景象,而不顾早已变化了的社情舆情,造成人们支持、喜欢甚至渴望和追捧“大众批判”的社会逆反心理。最终的结果越是反面的声音越是传扬千里,越是突显主流的宣传越显缺陷和不入流。
中外社会批评的历史和经验表明,“重在建设,积极批判”的自我定位,不仅是真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积极作为,更是政府主动面对,积极思考的姿态。因此,面对对网络批评一边倒的局势,批评者不能神经过敏,为批评而批评,为批判而批判。被批评者也不能神经过敏,停留在揭露和揭短的低层次上,而是共同重建批评的舆论氛围,建构和还原于建设意义上的网络批评与舆论批判。
只有构建起一个认真的社会舆论监督以及更有效的大众民意制约,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会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因此,抛弃盲目效仿西方民主的疏离与对抗,抱有一种建设性的支持态度,不阿权贵、不傍大款、不趋名利、不计得失,努力做无愧于民族的脊梁和社会的良心尤为重要。坚持自我批评,思考传统的治理模式,积极主动地听取群众意见,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听训于民、受教于民”则更为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