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交通运输北京城市交通机动车他山之石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在交通崩溃之前我们该干些什么?
文/墨菲
如果几年前把“崩溃”一词用到交通问题上,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如今,城市交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几乎为每个人所感同身受。进入9月以来,北京交通出现的拥堵加剧的状况日甚一日,每个人都感到了来自交通的压力。
实事求是讲,为了治理交通拥堵,摆脱交通瓶颈对社会的影响,政府做了很多的努力,各方专家也“会诊”出很多症结,归纳了很多对策。面对交通这个世界性难题,我们的一些智慧和技能也许并不比他人差,何况还有很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实践中,人们很快发现,能够找到真正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绝非易事。
北京的“首都功能”让很多他山之石攻不了玉,快速的城市化、现代化、机动化进程又让很多治理措施失去了效能。资料显示,2008年10月北京开始实行“五日制”交通政策时,当时的机动车总量为300万辆,每天停驶60万辆,每天道路上行驶240万辆,到2009年4月,北京机动车总量为350万辆时,每天停驶70万辆,道路上行驶280万辆,到了2009年11月,北京机动车总量为380万辆,每天停驶76万辆,道路上行驶304万辆,而2010年7月的统计,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37.6万辆。拥堵的日益加剧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明年呢?后年呢?在城市交通崩溃之前我们还能干点什么来干预这种恶果的出现呢?
上世纪70年代末,“通勤的地狱”成为东京的代名词,那时的东京机动车不过300万辆,但拥堵状况远非今天的北京可以堪比,也因此有了“地狱”的指摘。1995年,韩国首尔机动车达到200万辆,而拥堵状况几乎到了出不了门的程度。现在,东京的机动车总量近800万辆,但交通状况要好于北京,首尔的机动车同样没有减少,但城市交通却大为缓解。
很多人把此解读为这两座城市公交优先的战略,从我对首尔半个多月的考察来看,这种战略的确有效果,但实施这种战略的过程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事实上,公交优先战略这些年我们已经做了不少,但必须承认做得还很不够,这种不够不仅是硬件设施上的不足,更多的是软件准备上的不完整,不彻底。
就北京而言,1800万至2000万的特大都市的交通体系,各种出行需求与出行方式混杂其间,我们既要解决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累积,而我们几年之中爆发的交通困局,又要保证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解决交通崩溃所面临的形势复杂而尖锐。而交通问题的是一个牵扯着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行政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系统构成,仅凭一种或几种措施想达到路畅车顺的目的,只凭政府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
但政府在城市交通问题的主导主责是无法推卸的,而政府的主导主责责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交通参与人的现代文明出行意识的培育和强化。现代化、机动化的城市交通系统,一个局部的、个人的随意举动也许就瘫痪了方圆几百米范围之内的社会交通,在城市道路交通资源尚不完备,出行结构缺乏系统整合,出行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的今天,解决交通困局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系统筹划,另一方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城市人的自觉意识和公共意识的提高。少开车或尽量不开车,终结那些“打瓶酱油”也要开车的传说,也许就可以为我们配合政府打赢城市交通拥堵战赢得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