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摆脱“被摩擦”的外交困局?
(2010-09-23 21:58:46)
标签:
中国宋体国家利益困局中央政府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我们该如何摆脱“被摩擦”的外交困局?
回忆一下这些年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国际摩擦会发现,所有的摩擦都是由对方率先挑起,而我们则是被迫应对。在摩擦与发摩擦的纠结里,始终无法摆脱“被摩擦”的外交困局。但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摩擦”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纷争的外交策略和斗争方式由来已久,况且,很多摩擦事件都是人为“制造”的,自然发生的摩擦也会很快被充分利用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方面很多国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不夸张的说,所有与我产生摩擦的国家都是制造和利用“摩擦”的高手。
几十年来我们埋头于经济建设,致力于和平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骄人的胜绩,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在涉及国家利益的世界博弈面前,我们既缺乏经验又缺乏准备。面对“被摩擦”缺乏预先的应对措施,缺乏完备的应对渠道和反击手段。因此,每遇摩擦,我们似乎总是处于一种被动之中,要么仓促应对,要么息事宁人。但把这些责任一股脑儿推到政府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理智的分析与认识。
当今世界,中国作为一个重新站立起来的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力无人怀疑,但我们仍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大而不强,富而不足。无论是经济的成熟度,还是社会的成熟度我们都远未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在国际交往中以国家利益为第一需要,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和作用发挥尤其欠缺。
美国议员可以时不时的对中国的人权、对人民币汇率指手划脚,日本议员也时常对南海争端、对钓鱼岛主权说三道四。政府想说而说不出口的话,通过这些貌似社会公义、民主公道的机构和组织被反复灌输给社会,逐渐演化成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的“规定动作”。相比而言,我们则差了很多,不是差在能力上,而是差在意识上,差在责任上,差在对世界与国家的认识基础上。
中国的传统是上面不说,下面不做,体制内不说,体制外更不说。在一些对外敏感问题上,中央政府本应是最后表态的一方,现在则是一遇麻烦就等中央,不仅极大地扁平了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也致中央政府居于极为不利的位置。
因此,尽快拓延和成熟各级分类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的基础与功能,摆脱对外交往中“被摩擦”的外交困局,甚至“师夷之计以治夷”利用摩擦、制造摩擦实现外交争斗领域的主动,是我们下一步必须从长计议的一项强国之策。这些工作很难做,但必须抓紧做,早做早受益,早做早主动。
当今世界,政府外交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既需要国家的意志力和控制力,更需要民间的聚合力与创造力。只有灵活运用,多渠道整合国际摩擦这把双刃剑,打出政府决断意志、民间群体力量、社会团体效能这套组合拳,才能在国际斗争中赢得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较量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