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第2版)刘称莲》之二
(2022-08-24 10:04:12)
标签:
教育情感育儿 |
分类: 读书笔记 |
生活是最牛的教材
>> 文学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孩子的作文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他写出的文字便不会生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的文章才会内容翔实并且富有真情实感。
>> 孩子的学习是随时随地的,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和下课做练习,那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孩子更多的学习应该是生活中的体验。
>> 陶行知先生更有“行是知之始”的说法,他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他觉得亲身体验才能对知识了解得更透彻
>> 陶行知先生当时还说:“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 看、听、闻、触等各种知觉依然是激发孩子大脑活跃的按钮,丢掉了这些,孩子的学习只会越来越僵化,就算不厌学也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创造力和创新性。
>>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孩子需要在学校和课本学习之余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只有生活丰富多彩,孩子回到书本的学习上才能静下心来去攻克那些枯燥晦涩的难题。学习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许孩子们还会从各种体验中了解到,没有知识,许多生活问题便无法解决,从而变得勤奋好学。
老师,我们去哪里呀
>> 家长们把功夫下在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上,鼓励孩子紧跟老师的步伐去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省去每年高额的补课费。
>> 学习习惯影响学习成绩,跟老师有关的环节一定紧跟着老师走,更多的是孩子自己要在预习、听讲、复习、写作业、检查几个环节上把功夫都下到。
>> 学习不是特别差的孩子不用急着请家教或者上课外班,因为这样浪费学校资源,最重要的是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也被慢慢地剥夺了。她注意到,这些孩子在课堂上听不懂的不及时去问老师,写作业遇到难题也不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等着家教老师的讲解和解决。
生命中的书香
>> 一个读书多的孩子,因为从书里汲取了很多智慧,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肯定与同龄的孩子不同,自然比读书少的同龄人看问题成熟多了
>> 读书多的孩子,情商也会高,因为他们可以从书中学到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校园派VS经典派
>> 如今,许多孩子的生活单调,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而且学习的目的只为考试。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孩子还能找到点乐趣和成就感。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学习上觉得没有希望,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情绪便比较压抑。在寻找宣泄口的时候不是找到网络游戏便是找到这样的玄幻小说,就像那个男孩说的,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会觉得刺激、好玩,暂时可以缓解一下情绪。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跟风,特别渴望同伴的认同。如果同学们都在看这些书,他不看的话在学校里跟同学就没有共同语言,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被同学讥笑。所以就算有的好学生,为了能跟同学们保持步调一致,也会读一些这类书。
>> 孩子上了中学,读什么样的书,多半时候同伴比老师和家长的影响要大。
>>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大人不妨先允许孩子读他们喜欢的书,毕竟开卷有益,读总比不读好。能够读书,说明孩子是有阅读兴趣的,这一点就值得肯定。从孩子的归属感考虑,让他们适当读一读同伴们都读的书,对孩子来说也算是一种支持。
爱孩子,需要调整频道
>> 爱孩子,这几乎是所有父母都在做的事情,然而怎么爱孩子才能感受到,怎么做孩子才肯接受,则是我们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所想和所做正好是孩子需要的,那么,孩子的生命能够得到滋养,亲子关系会良性发展,家长再实施的教育孩子才会听从;如果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孩子不需要的,带来的也许就是亲子关系的冲突,如果亲子关系很糟糕的话,便谈不上教育了。所以,当我们和孩子有冲突的时候,作为家长,是我们作出让步还是要孩子作出让步,怎么作出让步,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爱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家长对孩子永远都要有一份好奇心,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有的放矢地去爱孩子。相信在父母爱的滋养下成长的孩子,一定会是阳光少年。
爱要这样说出口
>> 孩子遇到问题,家长的支持很重要。认同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往往就会顺利渡过难关。切忌动不动就指责孩子,去挑孩子的刺。每个孩子都愿意把事情做好,正向的鼓励才有利于他的进步。
>> 当一个孩子愿意为自己负责的时候,他便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家长反而做得轻松了。
>> 有效的就是最好的,适合咱家孩子的也是最好的。做了父母,我们便是和孩子一起成长了,毕竟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需要不断地摸索、学习和进步。
用时间构筑爱的城堡
>> 心理学上有“爱的语言”的讲法。爱的语言有多种,其中一种爱的语言叫作“精心时刻”。说的就是相爱的人之间,需要花一些时间专门给对方,这样可以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
亲子之间何尝不是如此,上了初中的孩子,表面看已经长大,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但从情感上他们还是特别渴望和父母的联结。家长时常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些亲子共同参与的小活动,或者来一点小小的变通,就会给孩子带来惊喜。虽然需要大人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却能够让亲子关系更融洽。
在孩子遇到困扰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让孩子尽快驱散心中的阴霾。
>> 孩子真的需要家长的陪伴,无论他心情好还是心情不好。因此我们对孩子的“精心时刻”应该常态化,而不是遇到问题了才陪伴孩子,也不是等大家都有时间了才和孩子一起活动。
>> 美国家庭教育大师麦道卫先生的那句话“爱的城堡是由时间构筑的”,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也就谈不上陪伴和教育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我们愿意挤,它总是会有的。
“听话”源于好的亲子关系
>> 规矩+关系=响应
规矩-关系=抵触
>> 先调整情绪,再解决问题。
>>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爸爸也OK
>> 在做父母的这个岗位上,爸爸内心也需要被信任和认同,爸爸对孩子的那份爱和责任是随着孩子的出生就自然存在的,他也希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有他的成就。男性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式跟女性不太一样,孩子可以从爸爸这个榜样身上学习到很多妈妈身上没有的品质。
妈妈小厨
>> 心理学流派把爱的语言分为多种,其中一种爱的语言便是“贴心的服务”。为孩子做饭,让孩子吃上父母做的饭,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孩子的贴心服务。为孩子服务的意义便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更加亲近。毕竟爸爸妈妈做的饭菜,是看得到、摸得着、吃得着的爱,孩子能够亲身感受到。
>> 在大家一起做饭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生活的技能,还可以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跟父母交流各种事情,无疑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
>> 孩子要从亲身体会中感受父母对他的爱。如果孩子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没有给足爱的话,如今孩子上了初中到了青春期,父母需要加倍地补上。
老师有妙招
>> 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刻画,写得细致入微还要小心翼翼地恰到好处
>> 家长的责任是从小就要建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他可以面对困难并知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在困难面前逃避
>> “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喜欢老师,才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也才会学好老师教的课程。家长们首先应该看到老师的辛劳和付出,并传达给孩子,孩子才有可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并学好功课。
爱上了“独处”的孩子
>> 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大特点,便是喜欢独立行动,一方面是要满足自由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需要独立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活动。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又特别喜欢同伴的认同,对同伴的依恋远远超过了父母。
>> 孩子的成长有时候真不以我们大人的意志为转移,他真长大的那一刻,家长挡都挡不住。孩子没有长大的时候,家长不妨等一等,允许他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当孩子真要挣脱我们的怀抱自己去闯世界的时候,家长还真要放手,允许他飞得更高,否则,孩子就会有被约束和被控制的感觉,这对他的成长反而不利。
14岁和41岁的斗争
>> 孩子的这一切只是向我们宣告:我长大了,而且我很强大,我再不是那个凡事都听你安排的小屁孩,我要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我也要自由行动。
>> 孩子的这一切只是向我们宣告:我长大了,而且我很强大,我再不是那个凡事都听你安排的小屁孩,我要为自己的事情做主,我也要自由行动。
其实,人的天性之一便是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