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国足球与绅士风度

(2009-02-04 23:55:45)
标签:

足球

绅士风度

英军

德军

英国人

文化

分类: 文化评论
刊于深圳《晶报》(2008-01-09)
足球是绅士风度的一部分,这话一说出口可能会让许多人笑掉牙。刚性、力量、速度、粗犷,再加上不少球员话都说不清楚,怎么与绅士风度搭接?如果让英国四支球队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组成“联合王国队”,他们能很绅士地合作吗?

  让我们先截取几个片断:英国剧作家约翰逊·米勒在其反映二战的剧本《超越极限》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名伤员实在坚持不住了,笑嘻嘻地对班长说,“我俩都不行了,可球仍在敌人的半场,你一定知道10个人的球队往往比11个人踢得好。”班长说,“这没错,我们在球场是需要一个无用的家伙被罚下场来鼓舞士气,但打仗和玩球不同,主要是心理要坚强。”伤员说,“再见吧,先生,为了打赢这场球,我还是下场吧,不连累球队。”说完便闭上眼睛死了,而班长则带着战士冲向德军阵地。

  也是在二战期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报纸上出现这样的“球赛报道”:最大的一场攻势,78∶26,英国队仍在发球。这是说德军击毁英军战机78架,英军只击毁德军战机26架,不过英军仍在顽强抵抗。

  两次世界大战,在英国人的心目中是原始的足球比赛,没有裁判,不讲规则,没有起码的赛德。而英军在两次战争中都能获胜,能在欧洲战壕或北非沙漠中承受长时间的煎熬,在于爱好足球,自小培养出好胜心和个人英雄主义,所以英军能独立地在不同的境遇下自我调整,巧胜比自己强大的德军。美国历史学家保罗·福塞尔在其名著《大战和现代记忆》中说,德军的失败就在于他们对集体主义和服从命令训练得太过头,“从没有玩过足球这种个人主义游戏,最近才引进这种比赛,所以打不赢。”

  从这几个故事中,你一定不会说足球精神不高贵、不绅士。其实,许多人把英国的“绅士风度”与中国的“儒雅气质”混为一谈。英国的绅士风度,是把知识和大脑的发达放在后面,而把个性、勇气、力量、敢于承担的心摆在首位,“真诚、可信、包容、秩序、勇敢、有社会责任感”才是绅士风度的内核。

  足球与绅士风度紧密相连的另一个原因是,英国人发明了足球,并且制定了“公平竞赛”的比赛规则。从13世纪起,英国人就在玩足球,强身健体,对抗阴冷天气,或者为了格斗,据说19世纪初以前的足球比赛,更多地在为年轻人提供打群架的机会,尤其在农村和厂矿区。

  私立贵族学校培养的精英们想把足球文明化,变成展示雄性魅力的游戏。他们在中小学踢过球,进入牛津、剑桥后仍想用足球运动来磨练绅士所具备的坚强性格。不过,那时的足球没有规则,手抱脚踢,彼此间可以发生强烈的肌体冲撞,旁观者也可以入场热闹,无法体现“公平竞赛”的美德。1848年,剑桥的足球爱好者们推出了一个“剑桥足球法典”,对于现代足球的基本游戏规则,做了一个初浅的界定。法典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把足球和橄榄球进行了区分:用脚踢的是足球,手脚并用的是橄榄球。同时强调公平竞赛、人数相同、团队精神和纪律。此后百余年,剑桥法典仍是国际比赛规则的蓝本。

  规则确定后,足球运动发展得更迅速了,特别是在人口密度极大又缺乏其它娱乐方式的大型新兴工业城市。在曼彻斯特、谢菲尔德、伯明翰、纽卡斯尔、格拉斯哥、利物浦和伦敦这些地区,城市人口暴涨,人们相互间缺乏交流,足球赛成了社团之间、厂矿之间或学校之间荣誉和友谊的桥梁。之后,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第一个国家足球协会、首次运动员有价转会等等许多“世界第一”。

  规则化了的现代足球,是培养绅士风度的途径之一。1863年的《工人力量》季刊说,“足球让青少年培养顽强的赢的决心、承受痛苦的能力和勇敢的精神,对于成年人来说,则可训练得能面对困境,并且在困难面前保持镇静。”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全世界都看到她的两个儿子镇定自若,不仅不掉眼泪,还微笑着向人们致意。这不是他们不爱母亲,而是在表现绅士风度。

  于是,当人们在描述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时,总喜欢用足球术语表达:“英国人最好的时刻是别人向他发球。他看起来既不神经紧张,也不去辩护,更不会找茬,不会发火,不会有占便宜的冲动,他会遵守规则,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会尊重对方,他会对任何形式的欺骗感到震惊,他会在别人的得意忘形或者居心叵测中突然射门。事情就这么简单,一个人得球、传球或者飞脚射门,另一个人必然是失球、拼抢、拦截,当然彼此间要把对方看成好伙伴。”

  这是作家兼诗人维塔·萨克维尔·怀斯特在《英格兰性格》中的归纳,远比她和著名作家伍尔芙的同性恋情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