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易武印象--連載(陈智同)

标签:
转载 |
(陈智同摄于2005)
雲南古六大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州東北部,及所謂江內六大茶山,百年來為貢茶的首要之地,也向有易武正山之美譽,易武茶區其實並不屬於古六大茶山,只有曼撒茶山算是古六大茶山的範圍,但其實易武茶山的產量,約佔古六大茶山的產量將近一半。
易武、倚邦是古代茶山的茶葉集中加工咪N中心,後由於交通咻數母淖儯饾u衰微,但現今許多百年的易武茶品,卻依然在收藏界享有高度的地位,更增加了易武茶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地位;易武茶醇厚甘甜、喉韻深遠的特性,也為目前逐漸走向山頭化的巿場起了相當程度的領導作用,與目前的班章寨,成為大樹茶的雙指標。但易武茶無論在產值及產量上,遠遠大於班章,最主要是因為班章是一個寨子,隸屬於布朗山,而易武卻是包含了整個古六大茶區,所以在產值上面遠遠高過班章許多,在巿場的影響深度上也遠大於班章,某個程度上來講,想買到易武茶的難度遠比班章的來得低,但如果要買到易武山的茶王樹寨或彎弓寨的茶,那難度就不比班章來得低。在普洱茶品飲巿場不斷成熟化的過程當中,銷售資訊的細緻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古六大茶山東與老撾交界,國境線長八十七‧三公里,北連江城,西與景洪巿接轄,南與勐崙、傜區交接,其中攸樂茶山還隸屬於景洪巿的管轄。茶山面積廣闊,海拔約為八百~一千七百公尺範圍內的土地佔大部份,海拔高低差約有一千四百公尺,以海拔升高一百公尺約降低○‧五℃來看,其氣候具有豐富的變化性,是標準的立體性氣候;土壤屬於紅壤、赤紅壤、磚紅壤,PH值多在四‧五~六‧五之間,十分有利於茶樹生長,平均溫度約為廿三℃,最低溫為十~十三℃,年降雨量約為一千七百~二千毫米左右,雨量大多集中在夏天,這也是夏茶價格偏低的原因。易武終年雲霧繚繞,午後方散,令人望之頗有身在台灣茶鄉之感,易武形勢馬首昂頭,山水環抱有情,藏風聚氣,難怪百年前石屏人會以易武做為安身立命之處,此為漢人下寨,形勢為首,風水為要,乃千古不變之漢家文化。
易武茶山的茶樹品種,主要為大葉種,小葉種分布在倚邦、革登,易武古茶樹的品種都為阿薩姆種,開發時間及管理狀況皆有不同,以原料種類來分類可分為大樹茶及台地茶,如果以開發時間來分的話,可以分漢寨跟傜寨,如果以生態環境來分的話,則可分為自然生態及雜生林,如果以生態環境來分的話,則可分為自然村寨及雜生林,若以地域來分的話,則可分為易武區、曼臘區、勐臘區,茶韻風格多元,但易武的特性大致相同。以下我們從原料的分類和開發時間探討。
一、從原料的分類來做討論:
除卻大樹茶不講,易武的台地茶產量佔了易武茶區的大部份,其中以易武鎮本地的台地茶為首,因多為老台地,所以茶質表現較佳,其中以電廠及田壩附近的茶為主要,其他如麻黑、落水洞和其他寨子均有台地茶,但基本上仍以漢寨為主,這些產地都是易武台地茶價格的指標。另外佔主要產量的是十個生產隊,一~十個生產隊隨著海拔不斷地攀高,八~十隊基本上屬易武鎮,價格也較高,海拔也較高,唯一與易武本地不同的是茶樹年齡不足,滋味後勁稍弱。
十個生產隊的台地茶以那麼田做為海拔的劃分,一~五隊與六~十隊價格逐次攀升,成為許多大廠收購易武原料的主要料區。易武台地茶的做工精美,生長環境成熟,因此無論在條形、殺青及製作工藝上,都遠優於許多傜寨的大樹茶,所以許多人到易武常常會誤把台地茶當作大樹茶購買,最主要是由於易武的製作工藝及茶葉的條形十分地精美,再加上易武茶的特性在口感上很多都表現得較為清甜溫和,如果不從喉韻及其他的特性來做分辨,發生這樣的事情並不出奇。
許多漢寨的台地茶的量產,對於漢寨大樹茶的純度造成威脅,再加上近幾年漢寨的產量擴大,管理深度加深,都造成漢寨的原料滋味下降,也間接促使傜寨的崛起,但台地茶仍是易武茶區不可或缺的角色,若從價格的差距來看,台地茶絕對是具有相對競爭力的。
二、以開發時間來看,易武茶區可分為傜寨與漢寨:
基本上的時間分水嶺以二○○五年為分野,二○○五年以前的易武都以漢寨為主。漢寨主要有:麻黑、落水洞、易比、大漆樹、三合社、高山、曼秀、鄭家樑子、張家灣、楊家寨、漢族丁家寨、三丘田,而傜寨則主要有刮風寨、彎弓寨(一扇磨)、傜族丁家寨(上下寨),其他如洒代、中山,也是鄰近傜區收茶較為活躍的地區。
傜寨與漢寨不同,傜寨立寨本身沒有茶園,基本上傜寨是以人力對鄰近的雜生林或國有林的大茶樹資源進行採收,所以一個傜寨基本上可以幅射好幾個雜生林區的茶源,這也是為什麼二○○五年以來我一直在易武收購原料的原因。
漢寨基本上我們留待下次再談,我們先來談一談巿場上較為陌生的傜寨。二○○五年我開始在易武收購茶葉的時候,易武茶在我的心中一直以偏淡為主要的印象,後來我到了原料巿場實際接觸後,我發覺以前的易武茶偏淡,有下列幾個因素:
一、管理過剩:
熟悉葡萄酒的人都知道,法國葡萄酒的產區原料是禁止澆灌的,因為澆灌會使得葡萄的整體滋味跟表現下降,這也是為什麼今年春旱,易武茶的滋味跟甜度大大提升的原因,這就好比西瓜遇到旱期特別甜,也是一樣的原因。
當今普洱茶的問題就是,很多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用很複雜的想法去理解,這也是為什麼雨水茶滋味特別淡的原因,所以雨水茶的價格是全年最低,但由於夏天溫度較高的關係,雨水茶的條形是又長又好看,因此在產地,好看的東西不一定中用。以春尖來說通常條形較短,最主要是由於春天的溫度在易武較低,生長速率跟日照係數也偏低,所以真正的春尖的條形反而沒有台地茶來得好看,為什麼?因為人工管理的茶園,他會考慮到日照係數,將日照的角度跟茶樹的生長做合併考慮,由於是人工茶園,摘採速度自然加快,在春茶前的老葉清理也會處理的比較完整,這都會直接將產量提升,但滋味也會下降。
二、雨水茶的使用:
長期以來巿場對大樹茶的外觀有一定的價值觀,認為條形越長的茶越是大樹茶,這會使得很多人在選擇茶葉上將條形納入考慮,其實易武製作最精美、條形最漂亮的,是台地茶,巿場這樣的偏好也會使得製作工法改變,在揉茶工藝上也會將條形最為主要考慮,而不是考慮破壁之後的滋味,這也是茶味變淡的原因。
基於成本的考量,雨水茶的使用十分地普遍,例如以今年和○七年來說,通常春尖條形短,但很多易武茶的條形就特別長。基本上易武的溫度,以潑水節做為劃分。潑水節之後的茶葉,生長速率快,條形較長;潑水節之前的,條形短而且價格較高,這跟氣溫有關係。但這種時間的劃分在傜寨並不適用,因為傜寨本身的料源都來自於雜生林,雜生林林相豐富,生態完整,茶樹與其他的樹木跟植物混生,宛如熱帶叢林,腐爛植物很多,由於生態均衡,不需使用農藥,而且如此零星分散的區域也無法使用農藥;但也由於是自然生長,日照受到本身環境的限制,生長速率較慢,所以通常雜生林的春茶生長就遠比漢寨的來得慢,故今年彎弓寨及刮風寨的春茶就寥寥無幾。
基本上雜生林的春茶決戰點,多在四月十五日,與舊有的觀念略有出入,再加上近年來氣候變化異常,茶樹的生長週期混亂,常常產生甲發乙不發,丙發丁不發的狀況,也使得春茶的採收不穩。,雜生林在《中國茶經》上自古就有「陽崖陰林」的記述,陽光漫射也是雜生林的特點,植物的日照係數改變,對植物的光合作用進程就會改變,從我的理解上來說就是生長速率較慢,這也是為什麼在雜生林栽培的大樹茶遠比漢寨的來得濃郁的原因。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就可以知道雨水茶在日照溫度跟雨水的影響下,生長速率必然快速,但相對而言滋味也變淡,這是在很多的大廠貨都常常發生的情形。
三、採收次數大幅增加:
易武茶區算是開發得很早的茶區,雖然中間經過多年的衰敗,台灣人從九○年代就有進入易武收茶的情況,所以漢寨的發展跟管理狀況就比較上軌道。易武茶在○三與○四年就走過一波行情,漲幅很大,也加速了漢寨對於茶樹的矮化與管理的深度,所以漢寨當前最大的問題是產量太多、採收太多次;在一個春茶的時間內,採收次數倍增,滋味必然下降,這是想當然耳的事情。從漢寨茶葉同樣體積的重量遠輕於傜寨的,就可以知道這個道理,沖泡出來湯水的稠度和滋味也大大不同。是不是漢寨的茶葉品質就遠不如傜寨的?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在於產量的多寡,這也是為什麼今年刮風寨的價格開始超越麻黑、落水洞的原因。
為什麼傜寨的茶葉要以二○○五年做為劃分?因為○五年之前的傜族人不會做茶,製作工藝十分地粗劣,需要培訓,更重要的是○五年之後茶葉的價格才能夠吸引傜族人深入荒山野嶺採收雜生林的茶葉。雜生林的原料收購需要大幅的人力,製茶技術的培養反而是比較簡單的問題,所以○五年之後不斷有新的茶區原料投入易武的原料巿場,這些原料無論在甜度、純度跟口感上的強度都遠勝於漢寨,但價格也居原料價格的頂端。我到易武發現了雜生林的原料之後,發現原有的易武價值必須重新調整,因為原料的極限改變,原本達不到的境界反而可以達到。
在漢寨常常有人談到純料的概念。純料在漢寨這種管理型的茶園,相同條件、相同位置是可以達到的,但對傜寨來說,這只是安慰人的話,因為雜生林的幅射面很廣,茶樹少有聚落,日照係數變化大,茶樹品種複雜,茶樹年齡也很複雜,是沒有辦法達到漢寨的那種純料概念。
就以刮風寨來說,從刮風寨的鳥瞰圖來看,其立寨的觀點與漢寨的風水概念不同,頗有險惡之勢,與這次台灣風災的小林村山勢有點相同,一看就是不產茶的山寨。刮風寨基本上是以寨名出外採收雜生林原料集中所產生的原料行巿,所以刮風寨的價格不是一個價格,而是多元價格,其中價格最便宜的是白沙河。一般人上刮風寨收到的原料多以白沙河為主,其實刮風寨的原料來源還有茶王樹寨、茶平、黑水樑子,此外還有金場河、同慶河等多處的原料來源,所以刮風寨的原料是多元而非單一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純料不存在於刮風寨的原因。
我相信今年以後雜生林的原料將異軍突起,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年在易武做出易武茶王這個茶品的主要原因,下期我會將刮風寨的原料特性做詳細的介紹,讓更多喜歡易武的人能夠更了解易武,並做出正確的消費選擇。
(陈智同摄于2005)